当前位置:首页 > 博物馆 > 闽侯县博物馆
闽侯县博物馆
0 0

地区福建省 福州市 闽侯县

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馆,17:00闭馆) 周一闭馆(含国家法定节假日)

电话0591-22987663

地址福州市闽侯县甘蔗街道民俗路与红旗洲路交叉口(昙石中学旁),可乘坐517路公交车前往参观。

闽侯县博物馆成立于 1996年,属省级三级馆,2012年开始筹建新馆,新馆于2019年2月2日正式向社会开放。目前藏品共计2058件套4064件文物。人员编制数为7名,实际在编人员4名。 新馆按二级馆标准建设,用地25.6亩,建筑面积15434.59㎡,展厅共7300㎡,库房面积约600㎡,总投资2.13亿元。外墙为圆形,东面以五虎山、闽江、榕树、古民居等闽侯元素通过磨光挂石,呈现闽侯山水图案,体现宜居闽侯环境;西侧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通过12面浮雕包含闽侯地方特色且有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名人典故、重要史迹、特色资源等,形象地、系统地展示闽侯历史风貌和闽侯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周围的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闽都民俗园融为一体,三点一线,形成一条“文化长廊”。 馆所主体建筑分为四层,一层设有咖啡厅、文创商品展示区、4D影音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临时展厅;二层设有文物展厅及书吧、VR体验区、陶吧、青少年文物修复体验室等社教活动室;三层设有文物展厅、文物库房、文物鉴赏室;四层主要为办公区域。而主展区分别设在二三层文物展厅,主题为《八闽首邑—闽侯人文生态展》历史陈列,分“薪火相传、置县建治”,“三邑同城、千载共荣”,“风云际会、前仆后继”三个单位,以斜坡道壁面动态景观及场景相衔接,从万年前生态变迁开始到昙石山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的各个历史阶段重大事件、文化遗存、珍贵文物,辅以高科技设计应用演绎闽侯——八闽首邑发展进程,展现我县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暂无内容
1996年8月成立,县政府批准筹建,定编4名,馆址定于闽侯县甘蔗街道街心路155号文博大楼; 2012年开始筹建新馆; 2017年12月人员编制增至7名; 2019年2月2日新馆正式开馆,位于民俗路与红旗洲路交叉口(昙石山中学旁)。
1.基本陈列 《八闽首邑—闽侯人文生态展》历史陈列。闽侯是民国初年福州市的旧称。历史悠久,地域广袤,曾经包括闽县、候(侯)官与怀安三县,其城区是历代王都及县、郡、州、府、路、省开府驻节之所,还作为宋明流亡政权的行都或行在,素称八闽首邑。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气候优良,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优厚,是福建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昙石山文化揭开福建文明历史的序幕;黄土仑文化代表闽族文化的风采;闽越国宫署遗迹见证闽中融入华夏文明进程。此后,随着中原文化的播迁,海陬之地经济勃兴,人文荟萃,海上丝绸之路拓展,谱写了古代福建的辉煌篇章。近代以来,闽侯人民敢为天下先,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八闽首邑》陈列,浓缩了闽侯历史的精华。让我们守望人文风范,弘扬浩然正气,砥砺前行,共筑美好家园。 《八闽首邑—闽侯人文生态展》分为“薪火相传、置县建治”,“三邑同城、千载共荣”,“风云际会、前仆后继”三个展厅,分布在本馆的二三层。 第一展厅“薪火相传、置县建治”。主要展示远古时期的闽侯,依山吻海,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优越,为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场所。五千年前,出现了昙石山文化,开启闽族社会的最初文明。三千年上下,创造了青铜时代的黄土仑文化。二千年左右,形成闽越国的王畿之地。汉晋以来,大量中原百姓相继南迁入闽,为闽侯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社会文明。闽侯历经郡县建置,崛起东南。 第二展厅“三邑同城、千载共荣”。主要介绍唐末五代,奠定了闽侯社会发展的基础。闽侯进入宋代,闽县、侯官、怀安三邑同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优势突出,特点鲜明。自然与人文交辉,山区与滨海媲美,经济与文化共荣,被誉为“海滨邹鲁”。迄至近代,闽侯一直保持“八闽首邑”的历史地位。 第三展厅“风云际会、前仆后继”。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亡、灾难深重之际,林则徐、严复等一批仁人志士。追求真理,敢为天下先。传播先进思想,推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以及民国以来,风云激荡,闽侯英烈为推翻黑暗统治而前仆后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闽侯人民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2.临时展览 闽侯县博物馆建馆以来先后举办了一系列的临时展览,如:《闽侯古桥集萃展》、《名宅古厝--闽清古名居图片展》、《墨韵文心--闽侯历代碑刻图片展》、《闽侯风物摄影展》、《福建省首届篆刻艺术巡回展》、《闽江闽海闽侯情--海上陶瓷之路特展》等临时展览。多为展示具有闽侯历史文化特色的馆藏文物和古建筑,诠释闽侯数千年历史的嬗变进程。 3.“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闽侯县依山临水,历史悠久,素有“八闽首邑”之称。千年古县,山川壮丽,文化鼎盛。漫长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和文化瑰宝。闽侯县非遗项目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曲艺、传统戏剧、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各个方面,异彩纷呈。
馆藏文物丰富,其中有玉石器、骨贝器、陶瓷器、金属器、竹木藤漆器、古钱币、织物、革命文物、文献、书画、古籍等文物共计2058件/套4064件文物。其中,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706件。 其中较为特色的藏品是--柯世荣雕龙眼木弥勒佛坐像。由著名木雕艺人柯世荣,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雕刻而成,弥勒佛坐像底座与雕像皆为龙眼木雕成。座为荷叶形,座下有四个云头足。大肚弥勒佛肥头大耳,笑容可掬,端坐在五谷袋上。身着宽袖长衫、长裤,袒胸露腹,左手按袋,左足后跟着地脚趾微翘,右手靠于右膝,小手指勾垂仙拂,右足屈起,踏在五谷袋上,姿势随意不羁。五谷袋后面阴刻楷书:“光绪甲午春,华严精舍造,象工柯世荣。”柯世荣,福州象园人,生于清咸丰(1851-1861)年间,著名木雕艺人。此作造型生动,刀法娴熟,肌肉感强,衣褶圆润,细腻传神。
讲解服务: 1、关注“闽侯县博物馆”公众号,点击“微信导览”获取自助语音讲解服务。 2、下载“闽侯县博物馆”APP,获取自助语音讲解服务。 3、可至前台登记,免费租用自助语音导览设备。 4、开放期间,每日提供两次讲解员讲解服务,具体时间以本馆公示为主。团体参观请至少提前一个工作日电话预约。 参观注意事项: 1、全年免费开放,开放时间9:00—17:00(每周一闭馆,不含节假日)。 2、馆内严禁吸烟,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害人身及文物安全的物品入馆,请配合安保人员进行安检。 3、请持身份证于入口处排队扫描后入馆,未携带证件的观众请在吧台处登记。 4、由于展厅灯光较暗,7岁以下孩童须在监护人陪同下参观。 5、保持馆内安静,请勿在馆内追逐打闹、推挤拥攘、大声喧哗。 6、请勿攀爬栏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请妥善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 7、参观结束后请从后门出口离馆。
馆内收藏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宋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明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明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明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明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明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