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博物院
0
0
地区福建省 厦门市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30-16:3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逢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及除夕全天闭馆。遇重大活动或重要设备设施维修保养时,将根据需要关闭个别展馆或临时闭馆,届时将告示公众。
电话0592-2085345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93号 可乘市内公交1路、2路、20路、21路、22路、29路、45路、48路、71路、96路、122路、135路、659路、841路、857路、950路、959路至华侨博物院站下车。
华侨博物院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56年倡办,1959年落成开放,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既是中国第一家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展示华侨华人历史和业绩的博物馆,也是包括有古代文物展、自然标本展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省、市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省、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厦门市国防教育基地、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
馆舍是一座富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的重檐式宫殿建筑,楼身由洁白花岗岩砌成,屋檐以翠绿琉璃瓦铺饰,斗拱玲珑,飞檐凌空,古色古香,雄伟壮观。全院占地面积12500 平方米,建筑面积8951.47平方米。馆藏文物6000多件,包括历代青铜器、陶瓷器、古钱币、古字画、古代雕刻工艺品、外国陶瓷玻璃器皿,以及一批珍贵的侨史文物和鸟类、兽类、鱼类、矿物标本等,其中陶瓷器有9件国家一级文物,有14件字画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另有3000多件侨史文物、实物和大量侨史资料以及2万余张侨史照片、底片和部分族谱、音像资料等。
现有《华侨华人》、《陈嘉庚珍藏文物展》、《自然馆》三个基本陈列常年对外免费开放。
暂无内容
1956.9.20 陈嘉庚先生亲自撰写《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
1957-1959.4 在陈嘉庚先生指导下,主楼基建、文物征集、陈列筹备等工作全面展开。
1959.5.14 本院揭幕 ,参加揭幕的有厦门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协、厦门大学及各人民团体负责人袁改、肖枫、李文陵、陆维特、张楚琨、颜西岳、林采之、汪万新等数十人。全国侨联主席、华侨博物院倡办人陈嘉庚先生亲自剪彩、致词,并陪同与会者参观。展厅分三层,第一层陈列商、周到明代文物;第二层陈列清代到现代的文物和艺术品;第三层陈列华侨及东南亚各国历史的图片和文物、实物,国内外鸟类、兽类和水产标本。陈列面积共2400平方米,展品共6840件。 厦门市委书记肖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陆维特也在会上讲话。揭幕前,收到国家、省、市有关单位惠赠的锦旗多面,中央侨委负责人发来贺电。
1959.5 陈嘉庚先生设立华侨博物院行政委员会,亲任主任,聘请尤扬祖、肖枫、张楚琨、颜西岳为副主任。陈嘉庚先生主持第—次行政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本院经济、管理、文物征集及陈列事宜,聘任陈永定为秘书,主持院务工作。
1959.5-1965.8 开放期间,接待中外人士共42万余人次。
1965.9-1978.8 闭馆
1978.7 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指示,筹备恢复开放。
1978,8 在厦门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关怀下,筹备复馆工作积极进行。集美学校委员会从陈嘉庚先生遗款中拨付专款为本院复馆费用。
1980.11 本院经整理、充实、调整后举行预展。邀请厦门市党政负责人及各界人士前来参观、指导。
1981.2 本院重新开放,设《华侨历史简介馆》、《祖国历史文物馆》、《自然博物馆》。展厅面积共⒉400平方米,陈列品共6000余件。
1981.4 吉林 、辽宁、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及其部分市、县的政协、侨务、侨联部门组团来院参观,认为华侨史的陈列内容丰富,很有教育意义。
1981.8 秘鲁著名爱国华侨戴宗汉来院参观。
1981,12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陈光别、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会长释广洽来院参观。
1982.1 本院改建沿街围墙和大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为本院题写院名。
1982.6 “菲华第二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联谊总会”访华团来院参观。有的团员向本院
捐赠当年在菲律宾参加抗日迫击团证件等实物,后又寄赠25幅菲华退伍军人活动图片。
1982.8 法国学者龙巴尔来院参观,后寄赠他的著作《雅加达的华人 庙宇与群体生活》一书。
1982.9 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来院参观,认为这是世界上唯一展出华侨历史的博物院,它使人们了解什么是华侨。建议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和各界人士来参观,要和世界各地研究华侨史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请他们来参观、座谈,不断充实内容。后寄赠她的著作 《My HOuse Has TwO DOOrs》— 书。菲律宾华人教师参观团、菲华青年观光团等来院参观,不少团员说,参观后使我们对华侨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这些都是教育华人青年的好教材,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祖先在侨居地创业的艰难困苦是很有意义的。
1982.11 新加坡陈永和偕夫人来院参观。
全国政协五属五次会议上,林修德、彭光涵、张楚琨等12位委员联合提案,要求将华侨博物院移归福建省人民政府统一管理。
1982,12 美籍华人著名华侨历史学者王灵智、麦礼谦来院参观。麦礼谦赠送《甘苦沧桑两百年》一书。
1983.2 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刘澜涛来院视察。
1983.4 福建省人民政府讨论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有关华侨博物院的提案,认为华侨博物院是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陈列华侨史,宣传国家的侨务政策。人员编制和经费由省有关部门和厦门市研究决定。厦门市应对华侨博物院的管理体制等进行研究,并作出相应的决定。
1983.7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教授、太平洋研究院院长王赓武来院参观,并题
词“历史意义很大,给华侨极大的鼓励。”
1983.12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邦达莅临本院,对院藏800多幅古代书画进行鉴定,予以好评,认为其中有不少是明清早、中期的书画珍品。本院陈永定赴西安参加全国城市博物馆建设问题座谈会。
1984,1 本院与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新疆古尸文物展览》,至3月初结束。
1984.3 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访华经济考察团在团长林继民、副团长陈共存带领下来院
参观。
1984,6 全国人大常委会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归侨科学家陈宗基偕夫
人来院参观。
1984.7 厦门市编制委员会批准本院人员编制10名,经费由地方财政支付。在此之前,本院历年经费均由集美学校委员会从陈嘉庚先生遗款中支付。
1984,10 在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本院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建省政协联合出版大型画册《陈嘉庚》。邓小平为本画册题写书名。日本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理事长、神户华侨总会副会长林同春来院参观,后寄赠《神户中华同文学校80周年纪念刊》、《素颜的华侨》、《友谊驰华陆》、《中国人强制连行》等书。新加坡黄奕欢、陈国庆、潘国渠偕夫人;新加坡杨进发、香港陈佩贞来院参观。本院服务部开业,经营华侨史专著、工艺品、书画、旅游纪念品,为国内外观众服务。
1984.12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来院视察。他说,陈嘉庚先生是位伟人,他继倾资兴学后又倡办华侨博物院,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又是—大贡献。
1985,5 英国剑桥东亚科学技术医学历史图书馆馆长李约瑟来院参观。
1985,6 侨联全国副主席、广东省侨联主席蚁美厚来院参观。本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举办《内蒙古民族民俗文物展览》,展出至8月
上旬结束。
1985.9 本院与河南省洛阳市博物馆联合举办《洛阳唐三彩展览》,至11月结束。
1985,10 新加坡国立大学华语研究中心学者崔贵强、吴振强来院参观。吴振强赠送其著作《厦门的兴起》。缅甸仰光福建同乡会理事长、缅甸建德总社正大董雷碧云来院参观。
1985.12 美国巴尔的摩市现代艺术博物馆总裁马美利来院参观,并赠送该馆部分资料。日本国际大学大学院国际关系学研究科教授、图书馆馆长游仲勋来院参观。中央文化部部长朱穆之来院指导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华侨委员会副主任何英、全国侨联副主席洪丝丝来院参观。
1986.1 本院与江西省博物馆联合举办《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展览》,展出至6月底结束。
1986.5 新加坡亚洲研究会会长陈田启及学者林孝胜、 杨松年、柯木林来院参观。澳大利亚澳华历史博物馆总馆长廖伊丽斯来院参观。赠送《Austrslians MaKing Great NatiOn》一书。罗温清、陈永定、张基良被任命为华侨博物院副院长。
1986,7 本院召开工作座谈会。就华侨博物院办院方向、任务;设立董事会等进行讨论
并取得一致意见。应邀参加的有全国侨联庄明理、张楚琨、市委李力、市侨联颜西岳及市有关单位负责人。
1986.8 博茨瓦纳劳工、内政部次秘兼文化、注册、社会福利局局长多琳•恩特塔来院
参观并题词。
1986.9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郁文来院参观,他说,要充实陈嘉庚先生抗日战争时期参观延安的事绩;要开展华侨史学术研究。厦门市委副书记李力来院检查、指导工作,提出制定华侨博物院发展规划;配各业务干部;编拟业务经费等项意见。
1987,1 本院举办山东省书画家书画联展,至2月下旬结束。
1987.3 归侨作家秦牧—行五人来院参观并题词:“全国第— 家的华侨博物院的建立,足以垂式百世,影响四方”,“全国首创,成绩卓著”。
福建省人民政府为落实胡平省长关于进—步办好华侨博物院的批示,委派省府办公厅、省委统战部、宣传部、省侨办、社科院等单位有关负责人来厦门市了解华侨博物院情况。
1987.4 新加坡同安会馆代表团团长孙炳炎率团来院参观。
1987.6 本院与澳门东集公司、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中国金缕玉衣
展览》,至10月上旬结束。
1987.12 日本长崎市中国历代博物馆馆长叶菊生、总务部部长黄禹生来院参观。
1988.4 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来院参观。
1988.6 波兰部长会议主席兹比格涅夫•梅斯内尔伉俪来院参观并题词。
1988.7 国家主席李先念致函祝贺华侨博物院三十周年院庆。澳大利亚亚德雷大学教授颜清湟偕夫人来院参观并题词 “保存华侨珍贵资料,提高对华侨的认识”。
1988.10 新加坡著名指画家吴在炎偕夫人来院参观。
1988.11 厦门市编制委员会重新核定华侨博物院人员编制30名,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室、陈列部、联络部、办公室。本院送省参加国家文物管理局组织的“全国古代书画鉴定组”鉴定的75幅院藏古代书画,深受鉴定组专家赞赏。
全国著名书画家、鉴赏家、书画理论家谢稚柳和杨仁恺等来院参观。
1988.12 荷兰莱登大学汉学院研究员包乐史来院参观,认为华侨史展厅图片资料很丰富,应充实二次战后华侨、华人社会演变的资料。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李定来院参观。
1989.3 新加坡南洋学会会长魏维贤来院参观。
1989.3 政协在七届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上,郑重委员提交《关于整顿、充实现有厦门
华侨博物院案》的提案(第0814)号。
香港知名人士曾星如伉俪来院参观。
1989.12.13 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率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代表团来院参观。
1990.5. 13 市委统战部任命陈毅明为副院长,主持院务工作。
1990.8.29 苏联驻华大使加勃列尔斯基来院参观。
1991.4.18 日本华 侨总会事务局访华团来院参观。
1991.6.11 我院被接纳为中国博物馆学会团体会员。
1991.9.9 波兰参议院参议长安哲依•斯泰尔马霍夫斯基率议院代表团访厦,来院参
观。
1991.10.28 新加坡南洋学会副会长林我铃访厦,应邀来院座谈。
1991.10.30 全国归侨、高级知识分子休假团30人来院参观并座谈。
1992.4 庄炎林等24位委员在政协七届全国委员会五次会议上提交关于<<归还华侨博物院(厦门)土地,支持该院发展》的提案(第0724号)。
1992.5.11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槟城分会主席陈业良博士偕夫人来院参观并座谈。
1992.6.14 全国政协六属委员会副秘书长、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来院考察。
1992.9.6 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新加坡世界华人移民历史博物馆筹建委员会主席许通美教授率新加坡新闻及艺术代表团来院参观并座谈。
1992.9.30 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委员杨贵谊来院参观并座谈。
1992.11 我院与洛阳博物馆合办“康熙母后宫廷珍宝展览”,历时半年。
1993.2 新加坡侨领孙炳炎先生捐赠我院一辆丰田海狮牌12座旅行车。
1993 2.6 新加坡国家博物院院长柯宗元、陶瓷研究会会长郭勤逊、国家档案馆副馆长林源福、口述历史馆副馆长林孝胜来院参观。
1993.2.9 我院编写的《独木成林——孙炳炎和他生活的年代》(工人出版社出版)在厦门举行颁书仪式,孙炳炎先生和市领导出席。
1993.3.25 陈嘉庚国际学会李远哲、潘国驹先生等来院参观并座谈。会长李远哲博士在庭院内植树纪念,并题词。
1993.5.23 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侨务执法检查团来院检查工作。
1993.7.10 新加坡原中华总商会会长林荫华来院参观并座谈。
1993.10.22 华博发展规划座谈会在厦门宾馆明霄厅举行,出席者有万绍芬、张楚琨、黄长溪、王良溥、石兆彬、洪永世等领导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陈永裕、马来西亚原槟州首席部长林苍佑、陈嘉庚国际学会秘书长潘国驹、新加坡厦大集美校友会会长徐清水和陈嘉庚的亲属陈共存、陈元济等海外嘉宾。
1993.11.3 新加坡社会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庄日昆来院参观。
1993. 12.10 市委统战部与我院组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征集华人、华侨史料、文物、
实物等。
1994.4.6-5.8 新疆巴州博物馆在我院举办楼兰古国文物展。
1994.4.8 马来西亚拿督杨建谒率马六甲福建访问团来院参观。
1994,⒍13 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来院考察。
1994,7.1 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主席、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吕济民教授应市长洪永世邀请来我院指导工作。
1994.10.19 华侨博物院扩建基金理事会成立暨扩建工作座谈会在我院召开。
199⒋10,20 由市政府拨专款进行的展厅改版装修工程,于院庆35周年之际竣工,新版《华侨历史陈列》正式展出。
1994,10 日本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陈德仁先生访问我院。印尼唐裕先生访问我院。
1995, 1 新设保管部、保卫部,将原有陈列部、联络部合并为展览部。
1995.5.30 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一行十七人来院鉴定文物,我院有9藏品被列为国家—级文物。
1995.6 我院举办《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纪念展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专题展。
1995 10.17-11.3 我院《南洋机工参加中国抗战图片展》,应邀赴马来西亚吉隆坡、怡保、槟城、马六甲、新山五市巡回展览,为期14天。引起全马华人极大轰动,纷纷载文歌颂南洋机工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1996. 6 我院被评为福建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6.7 被评为厦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6.12.15-1997.5.15 我院举办《友谊 .合作.机遇——参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东南亚华人》专题展。
1997.5.15 我院与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等合作举办“民间收藏古代陶瓷展”。
1997.6.18-9.9 我院举办《活跃在厦门特区的香港同胞——庆回归颂奉献》专题展。
1997.7.8 市委统战部任命丁炯淳为华侨博物院院长。
1997.7.14 聘请陈永定、陈毅明为名誉院长。
1997.9.9 我院文物库房奠基,市委副书记刘丰、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张楚琨、原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和海内外知名人士孙炳炎、唐裕、李陆大、陈立人等应邀参加庆典仪式。
1997.9.28 与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合作举办“中国历代钱币暨外币展”。
1997.10.31 与永芳艺术基金会、厦门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合作举办《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术展览。市领导和南源永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及海内外嘉宾约400人出席开幕式。
1997.10 中央统战部张廷瀚副部长来院指导工作。
1997.12 我院与桂林市文化局联合举办“奇石根雕展”,至1998.2结束。
1997.-1998 我院协助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进行侨乡调查,为该馆陈列征集资料并做前期准备工作。
1998、4、20 文物库房动工兴建。
1998 、6 我院派员赴菲律宾、新加坡访问华人社团、征集华侨人资料、实物。
1998、7、11 文物库房结构主体封顶。
1998、7.11-18 丁炯淳院长与厦门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陈富第应日本神户侨领、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陈德仁先生生前邀请,前往神户接受陈德仁先生遗赠的个人收藏的一批神户侨史国书资料、手稿、照片
等,并与神户华侨总会、中华总商会、中华同文学校、福建同乡会、福建会馆、孙中山纪念馆等机构建立和加强了联系。
1998、7、22 市委常委会讨论并通过主楼两翼扩建工程设计方案。
1998.10.15 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张曼新先生来院参观。
1998、10、18 主楼两翼扩建工程开工典礼在我院隆重举行市领导与海内外来宾近百人出席了典礼。
陈嘉庚后裔回国访问团访问我院。
1998.10.28 香港公务员熟悉内地事务探访团访问我院;
西澳中华会馆会长徐天送先生来院参观。
1998.10.29 日本佐世保市市长一行16人来院参观。
1998.11.17 泰国农业部长来院参观。
1999、1、4 西藏十七世嘎玛巴活佛光临我院。
1999、2 日本华侨总会副会长林同春先生访问我院。
1999、6 主楼两翼扩建工程主体封顶。
现有《华侨华人》、《陈嘉庚珍藏文物展》、《自然馆》三个基本陈列常年对外免费开放。
《华侨华人》是华侨博物院三大基本陈列之一,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由“走出国门”、“侨民公民”及“辉耀历史”三部分组成,该陈列以院藏侨史文物资料和侨史研究新成果为基础,借助新的展示手段,形象、系统地向人们回顾了华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足迹;再现了他们在居住国的生存状态和杰出表现,展示了华侨对祖国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报国情;介绍了他们从侨民到公民认同转变的过程,讴歌了华侨华人为人类进步事业创下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走出国门”是一部华侨华人的出国史。它包括梯山渡海、悲辛之旅和谋求发展三个单元,讲述了华侨华人出国的历史及其动因和特征。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久远,延绵不断。近代出现的移民高潮,人数之众、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形成了华侨华人遍布世界的格局。当今,中国人移民海外的潮流仍在向前涌动。
“侨民公民”是一部华侨华人的发展史。它包括华社春秋、谋生创业、传承融合和侨民公民四个单元,反映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和特征,华侨华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融合于当地的发展历程。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移民在居住国集聚而居,形成有别于当地社会的华侨华人社会。早期的华侨多靠体力或手艺谋生,经过艰苦奋斗,他们跻身于各行各业,在诸多领域大显身手。独具特色的华侨华人文化已成为其所在国家和地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华侨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华人。由侨民到公民,使其在国家归属感上发生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变。
“辉耀历史”是一部华侨华人的贡献史。它包括缔造文明、热血丰碑、时代精英和赤子丹心四个单元,展示了华侨华人的超凡表现和辉煌业绩。在居住国发展史上,华侨华人是拓荒者、建设者,他们筚路蓝缕、不屈不挠,从东南亚处女地的开垦到锡矿业、橡胶业的兴起,从美洲大铁路的修筑到巴拿马运河的开凿,从长袖善舞的政坛才俊到驰骋硅谷的科技精英,从名扬海内外的企业集团到享誉五大洲的杰出艺术家,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征服了重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辉耀人类历史。华侨远离故土家园,竭尽心力报效祖国,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乐章。
《华侨华人》陈列所涉及的侨乡、侨居国均不受地域限制,展示面广,时间跨度大,其内容不但是全国性的,而且是世界性的。该展于2005年5月荣获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报社颁发的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最佳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奖,并在2009年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的福建省首届陈列展览十大精品评选中荣获“特别奖”的最高荣誉。
《陈嘉庚珍藏文物展》是华侨博物院的第二个基本陈列,展览面积1000平方米,展示了陈嘉庚先生耄耋之年亲往北京等地征集的6000多件文物中精选出的百余件珍品,包括商代至民国时期的青铜器、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器和明清书画作品等。陈嘉庚珍藏文物均收藏于华侨博物院。
观众可以通过品赏饱含先民智慧和心血结晶的文物珍品,领略博大精深、悠久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同时感受到创办这座文化殿堂的陈嘉庚先生博大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教育思想,这是华侨博物院文物展品的独特价值。
《自然馆》是华侨博物院的第三个基本陈列,展览面积400平方米,展厅内设置了模拟的亚热带雨林、湿地沼泽、原始丛林、丘陵等自然生态环境,150多件兽类和鸟类标本置于其中,包括马来亚鳄鱼、印尼双色大松鼠、野猪、黑熊、鼯鼠、穿山甲、刺猬、极乐鸟、啄木鸟以及已经灭绝的新加坡虎等动物标本,形态生动,融观赏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意在呼吁人们提高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华侨博物院现有院藏自然标本600多件,是陈嘉庚先生当年为拟设立的华侨博物院《自然博物馆》而收藏的。
2018年临时回顾:
1. 李国栋书法展
2. 丝路行者 饶宗颐教授书画作品展
3. 薪火相传 共创未来—厦门市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主题联展
4. 新时代 新征程“一带一路”任我行—刘海翔丝路骑行摄影展
5.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廖俊波生平事迹展
6. 从一大到十九大图片展—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主题展
7. 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白族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巡展
8. 巧工匠心——华侨博物院藏雕刻精品展
9. “霞印天下”徐霞客主题书画展
10. 翰墨生辉 丹青溢彩——马来西亚华裔书画家钟正川先生个人作品展
华侨博物院截止2016年上报至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平台的馆藏文物总数为6651件/套,其中馆藏珍贵文物总数为279件/套,一级文物9件/套,二级文物37件/套,三级文物233件/套。包括历代青铜器、陶瓷器、古钱币、古字画、古代雕刻工艺品、外国陶瓷玻璃器皿,以及一批珍贵的侨史文物和鸟类、兽类、鱼类、矿物标本等,其中有14件/套字画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另有大量侨史资料以及2万余张侨史照片、底片和部分族谱、音像资料等。
九件国家一级文物包括:东汉褐釉堆贴熊纹五罐瓶(藏品总登记号00005)、金山西窑米色釉刻花卉纹枕(藏品总登记号00142)、西夏黑釉剔花卉纹双系小口尊(藏品总登记号00154)明嘉靖款青花缠枝莲纹大罐(藏品总登记号00206)、明末清初米黄釉观音像(藏品总登记号00239)、明永乐黑釉刻花四系瓶(藏品总登记号00247)、辽三彩堆贴雕塑花卉人物塔(藏品总登记号00311)、清乾隆青花釉里红百鹿图夔耳瓷瓶(藏品总登记号00701)、清乾隆款青花莲托八宝纹双铺首瓷瓶(藏品总登记号00708)。这九件珍贵的艺术品,造型美观独特,器形大而规整,装饰精美,风格突出,都是反映各自历史时期制作工艺和艺术造诣的典型代表。
参观注意事项:
1 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品进入展厅
2 展厅严禁明火,不得在展厅内餐饮
3 请文明参观,保持展厅内肃静,禁止追逐打闹,推搡拥挤,大声喧哗
4 严禁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
5 请爱护展品,不得随意触摸。请勿爬靠或挤压玻璃展柜,以防玻璃破裂伤人伤物,如有损坏将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6 展厅禁止使用闪光灯及三脚架拍照,禁止拍照部分另行明示
7团体参观讲解请提前预约
方便服务
1 免费wifi
2提供免费轮椅使用,可免费存包及提供借伞服务
3 提供免费冷热水、基础药品、针线包、充电器
馆内收藏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