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物馆 > 清流县客家文化博物馆
清流县客家文化博物馆
0 0

地区福建省 三明市 清流县

开放时间上午:08:30-11:30,下午:14:30-17:30(夏令时15:00-18:00)

电话0598-8705708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林畲乡塘堀村。交通:1、从清流客运中心站乘坐“清流—林畲”的班车,到了林畲乡车站后步行前往乡政府方向看指示路牌即可。

2008年1月,清流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馆舍面积约1386平方米,布展面积1000余平方米,共九个展厅。于1983年被确定为我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被批准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并列入《2005-2010年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培育的景点,是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全馆共九个展厅。其中主房间24间,三排横屋23间,现尚存留有红军七师一团、红军十二团等红军刷写的标语和毛泽东同志写下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壮丽词篇。 馆内设有八个主题版块,展览运用了丰富的图片和实物资料,生动地再现了清流的革命斗争历程。重点展示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朱德、陈毅、叶剑英、罗荣桓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清流生活、战斗的经历以及清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投身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付出巨大牺牲的历史史实,是清流县人民政府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传统、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清流县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共442件,其中二级文物5件(套)、三级文物293件(套)、一般文物144件(套)。藏品主要来源为征集、田野调查采集、基本建设工程出土、接受捐赠等途径获得。
暂无内容
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县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清流县文物工作者为文物的保护和征集做了大量工作,后因“文化大革命”,一些珍品和古迹受到破坏。1978年,我县进行革命文物的普查和征集。1981年,由县文化馆组成了历史文物普查征集小组,深入城乡开展普查工作。1988年5月,由省、市、县联合组成了文物普查队,在沙芜乡洞口村狐狸洞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 1991年5月,清流县博物馆成立(清编[1991]024号),隶属清流县文体和旅游局,现馆址设于清流县北大路3号,文体综合大楼内。现有工作人员5人,在编4人,其中:副研究员1人,馆员2人,助理馆员1人。 2008年,根据“中宣发[2008]2号”和“闽委宣联[2008]7号”文件精神,清流县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于1月起对外免费开放。同年12月,清流县委县政府对此进行了修缮。整体维修、环境整治、文物征集、布展等过程共耗资120余万元。
1、基本成列 馆内设有8个主题版块。 《主席赋诗抒豪情》:兹录毛主席在1930年红军进军清流时所作的《如梦令•元旦》词一首以资纪念。 《九龙溪畔红潮涌》:1930年1月,朱、毛红军进入清流,红一军团所部频繁的活动为清流带回一批本地籍共产党员和红军干部、战士,清流党的地方组织创建条件渐趋成熟。1930年8月,中共清流城市支部成立,这是清流域内的第一个党的组织机构。此后,清流地方党组织规模迅速发展,并于次年12月成立县委。鼎盛时期,发展到1个县委、5个区委和1个特支规模。 《红色政权沐春风》:1930年9月15日夜,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和驻宁化曹坊红军的支持下,清流堡里区的李坊、洋坊、洋背、黄竹潭和桥头等五个村的农民群众在农运骨干李光耀等人的带领下举行武装暴动,建立起清流历史上第一个地方红色政权—李坊乡苏维埃政府,由此拉开了清流红色政权建设序幕。1932年后,清流红色区域进一步扩大,各级政权组织更加健全、巩固和发展。同年8月,清流全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正式选举产生了清流县苏维埃人民政府。 《山上山下战旗红》: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清流是中央苏区的前哨阵地和东方屏障,在根据地的创建以及历次反“围剿”斗争中,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都曾先后在这块红土地上领导了革命实践活动,指挥革命武装与敌展开生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人民革命胜利果实。 《艰苦卓绝游击战》:1934年11月26日,清流县城沦陷,清流地方武装一部编入闽赣省军区十八团,在闽西北、闽赣边、闽中数十个县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几经艰苦转战大部壮烈牺牲,余部突围后在连城境内与闽西红九团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开赴抗日前线,转战大江南北,抒写新的战斗篇章。 《抗日救亡御倭寇》: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战争野心,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发出了抗日救亡的呐喊。在关乎民族存亡的为危急时刻,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形成全民抗日统一战线。共有1700余名清流籍的抗日将士在前线奋勇杀敌,清流人民在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迎接新解放换新天》:1949年3、4月间,中共闽浙赣边区工委派遣清流籍中共党员王振邦从福州秘密返回清流,组织“十人读书会”,壮大党的组织和发展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同时积极策反国民党地方党政上层人士,迫其于1949年10月24日成立清流县人民自动解放委员会,通电宣告清流和平解放。 《千秋永记烈士魂》:清流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生命、热血写就了一首首壮丽的革命诗篇,谱下了一曲曲不朽的英雄赞歌。
清流县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共442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至宋、明、清及近代。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石器、陶瓷、金属器等。其中二级文物5件(套)、三级文物293件(套)、一般文物144件(套)。 其中较为珍贵的是一件二级文物:青铜时代镂空高把陶豆。这件文物采集于沙芜洞口村狐狸洞的岩洞内,在洞东壁前部的一小平台浅凹坑内发现。泥质灰陶,通体磨光。做工较为精致,陶器制法为手制经慢轮修整。豆体整体微斜,通高13.2厘米,盘内径15.2厘米、外径17.2厘米,把高8.2厘米、把径6.5厘米,足径11.4厘米。把体浅盘,唇沿内收,盘近底部外折呈凸楞。及足呈喇叭状,把体上、中、下共饰有五道凸楞纹,下部饰有四个间隔不等、大小不一、微斜又较为对称的略长方形镂孔。最小的镂孔长2.5厘米、宽1.5厘米;最大的镂孔长3.4厘米、宽2.2厘米。 陶器是考古文化的指示器。而这件镂长方孔的磨光陶豆,与我省其他地区发现的同类器相比较,既有相近之处,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参观注意事项: 1、实行全年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08:30-11:30,下午:14:30-17:30(夏令时15:00-18:00)。 2、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管制刀具或迷信用品入馆。 3、不要随意触摸文物或其他展品,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不得对展品进行拍摄或照相。 4、爱护馆内公共设施,禁止踩踏、攀折花草、树木等植物。 5、保持馆内安静,请勿在馆内追逐打闹、推挤拥攘、大声喧哗。 6、保持馆内卫生清洁,禁止吸烟、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禁止在展厅内吃零食。 7、请勿攀爬栏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请妥善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 8、有大规模的学校或团体人员参观,请事先与我馆联系,以便做好观众分流、引导工作。
馆内收藏
类别:文具
年代:清
类别:文具
年代:中华民国
类别:文具
年代:中华民国
类别:文具
年代:中华民国
类别:陶器
年代:宋
类别:陶器
年代:清
类别:陶器
年代:中华民国
类别:陶器
年代:中华民国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