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化县革命纪念馆
0
0
地区福建省 三明市 宁化县
开放时间周一休馆(节假日不休),周二到周日开放。上午8:30-11:30;下午2:30-5:30(夏),2:30-5:00(冬)
电话0598-6835089
地址宁化县北山公园 城西路71号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位于宁化县城北山革命纪念碑下,始建于1976年,馆舍占地2023平方米,建筑面积2143平方米,馆内设文物库房、陈列展厅、监控室、资料室、办公室、接待室等,其中库房面积117平方米,展厅面积783平方米。2008年起实行免费开放,2012年经过第五次改版,现设基本陈列——宁化革命斗争史。宁化县革命纪念馆为福建省三级馆,馆藏文物2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200余件。2005年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同宁化革命烈士纪念碑、毛泽东《如梦令•元旦》铜雕、北山公园一道,整合为宁化北山革命纪念园,形成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景点,被纳入了“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17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暂无内容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76年,1977年竣工。2012年进行展厅内容改版。
基本陈列是《宁化县革命斗争史》,设有一个序厅和一个展厅。序厅陈列有“前言”、毛泽东“如梦令•元旦”、宁化的“红色经典”,通过这些展现了宁化人民对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
展厅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革命星火燎原。在大革命时期,宁化仁人志士远涉重洋,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整理,将马列主义传入宁化,中央“八七会议”后,共产党员徐赤生受命回乡开展党的地下活动,点燃星星之火,举行武装暴动,成为闽西北片首块红色区域,从此揭开了党在宁化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翻开了宁化革命史的崭新一页。
第二部分:红色执政预演。第二次反“围剿”战役胜利后,宁化成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七个县之一。第三次反“围剿”战役胜利后,宁化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实践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发展成为中央苏区福建省区域革命中心和闽赣省后期革命中心,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提供了宝贵的执政经验。
第三部分:中央苏区乌克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化苏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发展苏区经济,广泛开展扩红支前突击运动,组织广大苏区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大力支援前线,在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提供大量给养和后勤保障,是中央苏区福建省的扩红支前重点县,被喻为“苏区乌克兰”,也是诞生红军地方。
第四部分:长征这里出发。由于中央“左”倾领导者推行错误的军事战略方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6-8日,驻宁化中央主力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湘江战役中,宁化参加长征的3000多红军大部血染湘江,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就了长征胜利的伟大丰碑。
第五部分:走向伟大胜利。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赣省地方武装在宁化游击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宁化县城是中央苏区最后失守的红色堡垒。在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宁化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在宁化城工部的成功策反下,实现和平解放。从此,宁化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第六部分:铸就不朽丰碑。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岁月,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宁化英雄儿女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血洒疆场,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召日月的英雄赞歌,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和丰功伟绩,铸就了一座座不朽丰碑,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永放光芒。
第七部分:革命薪火相传。
展厅陈列历史照片200张、革命文物300件。其中有1966年邓子恢手书毛泽东诗词《如梦令•元旦》牌匾,1930年宁化西南半县大暴动使用的武器,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邵式平用过的砚台,苏区发行的工会证章、货币、股票及苏区干部、红军使用过的工作、生活用具和医疗器械等。临时展览有《三明市第一批红色文化遗址名录》《湘江战役与红色苏区》《福建土堡》等。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是福建省三级博物馆,馆藏文物拥有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9件,三级文物1314件,未定级文物1239件(含民俗文物446件)。历史文物具体收藏有黄慎、伊秉绶名人字画,瓷器,玉器,铅钱等。革命文物具体收藏有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所使用的钱币,公债券,武器,文件等。馆藏文物收集途道包括有征集、接受捐赠、拨交,旧藏、调拔,采集、出土等。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共展出照片200余张,陈列革命文物230多件。其中,我馆展出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
《军号谱》油印纸本,横式小32开本,双面对折,共40页。封面上部五条平行横线,正中叠压穿叉步枪、齿轮、五星、军旗,两端鼓槌联线,下部双侧军号,背带装饰花边。中部三行横排“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印”。《军号谱》除纸张颜色灰黄和封面、内页略有虫蛀痕迹外,均保存得非常完整。
《军号谱》的由来:1931年罗广茂同志参加红军,先在红四军第三纵队任司号员,后被选派到中央军事学校陆地作战司号大队学习。结业后,他带着学校发的《军号谱》到朱德总司令身边任司号员,后调红十二军101团;又调至红五军团43师师部当号长。有一次在连城作战时负伤,入红军医院治疗。后因医院被冲散,他回到家中,将这本《军号谱》交给母亲代为保存,自己外出打工,以躲避国民党的抓捕。解放后,他回到家里,但因母亲年事已高,想不起《军号谱》存放位置,直到1974年,在拆建家中谷仓时,才发现《军号谱》用布和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用铁钉钉在谷仓底板上。1975年他把这本《军号谱》捐献给了县革命纪念馆。
《军号谱》具有显著的革命军队音乐的艺术特色:调式采用五声调式(51356);其节奏是“三连音”(XXX)节奏占主导地位;节拍是“1/4,2/4”节拍混合交叉;旋律以“5——1”或 “5——3”的三度上下行跳进为主,偶尔出现四度以上大跳;旋律的发展手法多用同音反复和乐节性重复,增强了音乐气势和艺术感染力。整个号谱突出了高亢激昂、生动活泼、勇往直前的军号特色。
我馆设有语音自助讲解,有同名微信公众号和网站。
参观注意事项:
1、纪念馆实行全年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08:00-11:30,下午:14:00-17:00(夏令时14:30-17:30)(每周一闭馆,节假日正常开放)。
2、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管制刀具或迷信用品入馆。
3、不要随意触摸文物或其他展品,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不得对展品进行拍摄或照相。
4、爱护馆内公共设施,禁止踩踏、攀折花草、树木等植物。
5、保持馆内安静,请勿在馆内追逐打闹、推挤拥攘、大声喧哗。
6、保持馆内卫生清洁,禁止吸烟、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禁止在展厅内吃零食。
7、请勿攀爬栏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请妥善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
8、有大规模的学校或团体人员参观,请事先与我馆联系,以便做好观众分流、引导工作。
馆内收藏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