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博物馆
0
0
地区福建省 泉州市 晋江市
开放时间逢周一闭馆;开馆时间:9:00—17:30(夏令制),9:00—17:00(冬令制);17:00闭馆。
电话0595-85681046
地址乘3路、9路、16路、29路、31路33路、35路公交车至晋江市博物馆站前往参观。
晋江市博物馆位于市区世纪大道东侧382号,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福建省一级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育、休闲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主体建筑4层,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展厅面积5500平方米。馆内功能区域设有陈列展览区、藏品库房区、办公区、公众服务区、会务中心区等。目前拥有馆藏品8070件(套),其中一级藏品10(件/套),二级藏品58(件/套),三级藏品644(件/套)。
晋江市博物馆先后荣获晋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晋江市文明单位、泉州市文物工作先进集体、泉州市文明单位、福建省校外美育实践基地。还与厦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晋江市博物馆还着力构建博物馆群,目前下辖五个分馆:施琅纪念馆、陈埭回族史馆、李五纪念馆、陈紫峰纪念馆、李焕之纪念馆。
暂无内容
1949-1978年,晋江文物工作由县文化馆兼管。
1978年,与县图书馆合署办公。
1981年2月27日,成立晋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1981年3月,建立晋江县文物陈列馆。
1986年2月27日,更名为晋江县博物馆,与晋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
1992年12月,晋江县博物馆更名为晋江市博物馆,晋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更名为晋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隶属晋江市文化局管辖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1996年,隶属晋江市文化体育局。
1997年,被列入“晋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8年,荣获“泉州市文物工作先进集体”。
2000年,晋江市政府投入5900多万元在世纪大道东侧建设晋江市博物馆新馆,2002年12月落成开馆。
2000年,晋江市博物馆增设草庵文物管理所,编制2人。2006年,机构撤销,人员并入博物馆。
2006年,经晋江市编办批准,在晋江市博物馆加挂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编制13人。
2007年,晋江市博物馆为“三个牌子”一套人马,即博物馆、文管办、文物保护中心合署办公。馆内编制15人,设馆长1名,副馆长2名,文博专业技术职务中助理馆员3名,文博馆员3名,副研究员2名。馆内设置办公室、财务科、文保科、保管科、宣教科、保卫科。
2010年7月,晋江市博物馆、晋江市文保中心隶属晋江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
2015年5月,经晋江市编办批准,晋江博物馆析分编制5人成立独立法人的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全市文物保护、管理的日常管理等具体工作。博物馆现编制10人,设馆长1名,副馆长2名,馆长助理1名。现有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2名,馆员5名。
晋江市博物馆现有基本陈列展览3个,2个临时展厅轮流举办各类临时展览。2009年9月,晋江市博物馆新馆荣获“福建省十大博物馆新馆建设成就”;“海天万里故园情——晋江华侨华人历史展”荣获福建省第一届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
(一)《晋江历史风景线展》。本陈列从八个主题完整展现晋江历史脉络,让观众参观后便对晋江本土文化明析了解。①泉南首邑:晋江市位于晋工下游,濒临东海,地形以台地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史前时期,就有闽越先民在此生息繁衍。秦汉以来,特别是西晋以后,中原百姓南迁,在此沿江而居,晋江因此得名。唐开元六年(718年)正式置县,与州郡同治,耕织日滋,旷土渐辟,成为泉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②海疆重镇:晋江阻山襟海,历来为东南军事重地。宋元时期,设立沿海水寨及澎湖巡检司。入明以后,为抵御倭寇武装骚扰活动,设置卫所司城。明末清初,曾为郑成功驱荷复台的军事基地。清康熙年间,施琅将军整军于此,攻取澎、台,完成统一大业。③海上丝路:晋江海岸线绵长曲折,有三湾十二港,是泉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即与交州、广州、扬州并称中国四大海港。宋元时期,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安海港作为泉州的南港,自宋代至民国时期繁荣不衰,安平商人蜚声中外。④陶苑奇葩:陶瓷是海外贸易的大宗商品。晋江磁灶窑蜚声宇内,兴起于南朝晚期,延续到明清时期。产品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大量销往海外,受到了东南亚及日本人民的喜爱。⑤桥甲天下:兴盛的商贸带来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地方交通设施的发展。宋代晋江兴起建桥热潮,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誉。最具代表性的是洛阳桥和安平桥。⑥宗教圣地:晋江自晋、唐以降,海贸互市日增、中外交流日繁,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随之顺着陆、海通途纷至沓来,加上本土源生的道教和诸多民间信仰,宗教文化纷呈。由此,这块胸怀宽广、包纳万象的神奇沃土,一直被中外盛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⑦海滨邹鲁:山川毓秀,地灵人杰。晋江自唐开元间置县以来,文明昌盛,家诗书而户弦诵,以“海滨邹鲁”著称。贤才辈出灿若群星,其学问、事功、文章、气节,辉映史册。⑧华侨之光:晋江地处东南海滨,人多地少,唐宋以来,不少人为衣食等各种原因远渡重洋,异地谋生,侨胞足迹遍及东南亚乃世界各地,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经济,发展文化,反抗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同时,始终不忘生育自己的故土,为祖国的振兴和富强作出巨大的贡献。
(二)《海天万里故园情—晋江华侨华人历史展》。本陈列充分展示秉承着中华文化特质的晋江先人漂洋过海,在陌生的国度里,开拓创业,落地生根,与侨居地人民携手并肩,撒播希望的种子,捍卫美好的家园。他们闯荡打拼的奋斗历程和积淀下来的拼搏文化,激励更多的后人树立和发扬爱拼敢赢的晋江精神。
整个陈列以晋江华侨华人为缩影,以异域拼博为视角,以反哺中华为纽带,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中华姿态。根据内容进行合理布局,系统性、脉络性清晰,重点、亮点突出,内容与艺术表现高度统一和协调。本展列成为晋江市委、市政府沟通联系海外华侨华人的亲情纽带,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成为晋江市民了解晋江侨乡历史和华侨华人奋斗史的重要阵地和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晋台缘港澳情—晋江港澳台同胞展》。本陈列充分展示晋江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四地的血脉关系。讲述港澳台同胞身居异地,却情系桑梓,为建设美好的故土家园披肝沥胆,添砖加瓦,常怀一腔爱国爱乡的赤子心肠。他们给腾飞的家乡以有力支撑,灵水晋水鹏举龙骧。
晋江市博物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为8070件(套),其中一级藏品10(件/套),二级藏品58(件/套),三级藏品644(件/套)。藏品类型囊括玉石器、陶瓷器、金属器、书画、古钱币、侨批档案等门类,文物数量、质量均居福建省县(市)级博物馆前列。馆藏精品若干介绍如下:
(1)宋磁灶窑刻"明教会"酱釉碗。圈足、斜腹。胎浅灰色,施黑釉。碗内壁阴刻楷书“明教会”3字。高6.5、口径18.2、底径5.9厘米。为宋代草庵摩尼教徒的生活用具。晋江磁灶窑产品。国家一级文物。
(2)宋米黄釉绞胎弥勒坐像。光头、长耳垂肩、咧嘴大笑、盘腿而坐,大肚袒露,左腿屈起,左腿盘曲在左腿边,跣足。足盘露于袈裟外。身披袈裟,右手执乾坤袋,左手放于左膝上,握一念珠串。全身釉色分为两部份:袈裟部分用绞胎作出,釉面呈黄、褐色相间,通身再施一层米黄釉。身躯上布满冰裂纹,底部露胎。纵13.8厘米、横19.8厘米、高12.5厘米。国家一级文物。
(3)唐越窑青釉刻划牡丹纹盖盒。其造型作扁圆形,盖与盒身以子母口扣合,平底。器通高6厘米、口径14.8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15.5厘米,施青黄色釉。器身划花装饰,纹样清晰,盖面中间刻划团花牡丹,花朵盛开、姿容娇娆;周边又刻划四朵抓技牡丹,两两相对,婀娜俊俏;器底刻划缠枝迎春花。国家一级文物。
(4)明景德镇窑青花麒麟纹双象耳簋式炉。直口、方唇、束颈、扁圆鼓腹,颈肩部对称堆贴两半环状象首耳,圈足稍外撇、不施釉。通高18.5厘米、口径18.7厘米、腹径20厘米、底径16厘米。器身纹饰描绘细腻,口沿外绘复线弦纹2周,上下弦纹间绘2组对称开光折枝花奔纹和六角团菊纹。两象首耳上绘有象的眼、耳、鼻,有脱釉现象。腹部主体纹饰为两只对称布局形态各异的麒麟,麒麟造型逼真、栩栩如生,隙间缀饰牡丹、松树、芭蕉、山石纹,情趣盎然;足部饰缠枝牡丹纹一周。底内有青花隶书“鹤台珍玩”款。此簋造形系仿制古代青铜器,具有万历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风格和特征。国家一级文物。
(5)明天启丁卯年(1627)李仲芳制紫砂壶。子母口、微敛、溜肩、广圆腹、平底、浅圈足。通高18厘米、外口径10.2厘米、内口径9.2厘米、腹径19.8厘米、底径10.5厘米。外观色泽呈紫褐色,表面有极细小的针状砂粒。此壶腹部竖排阴刻隶书“白花浮玉碗,清浪泛金盃”之五言诗句,又有竖刻楷书“荆溪李仲芳”名款,阴隶书“天启丁卯年”铭文,壶盖内竖排阴刻楷书“鸿记”名款。国家一级文物。
(6)明青花文王访贤图纹尊。喇叭状敞口,长颈,下腹内收,矮圈足。施乳白釉,圈足露胎。高38.8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1.3厘米。器身纹饰分颈、腹两部分,颈部以青花描绘牡丹、折技竹、车前草、栀子花和双飞燕等景物,腹部主题纹饰以青花描绘“文王访贤”图,间饰松树、山石花草、流云日影等景物。觚口沿下、颈肩交接处及近底处分别饰一周缠枝菊花和几何图案暗花纹。 国家一级文物。
(7)清漳窑米黄釉刻划梅竹蕉叶纹花觚。喇叭口,沿外翻,长颈,腰部微凸起,近底外撇,圈足。高44.2厘米、口径20.7厘米、底径14.7厘米。通体施米黄釉,有细碎冰裂纹,圈足露胎,足底粘砂。颈部和胫部阴刻蕉叶纹饰,腰部阴刻细线条梅花纹饰。国家一级文物。
(8)明嘉靖三十二年“温州府”铭铜铳。口内径16.3厘米,外径22.4 厘米;腹围86.3 厘米,足内径16.3 厘米,足外径24.5 厘米,通长81.8厘米。黄铜铸造,由前堂、药室和尾銎构成。前堂呈筒形,圆唇、宽沿、口微侈。口沿铸固箍。药室外凸呈椭圆状,上有小孔系药门。尾銎中空,呈筒形,外沿铸固箍。铳身有六道环小箍。颈两上部侧对称焊接两兽首。颈下部竖行阴刻楷书“温字八号”四字。铳身上部亦有三行竖刻铭文。右侧刻“嘉靖三十二年盂春吉日”,中间为“温州府铸造”,左侧“耆民张元正铜匠池魁”。整体设计合理,胎厚质坚,制作精致。铳弹膛药室内尚贮有一铁弹。
(9)北宋皇祐三年磁灶窑泉州都知兵马使王习陶墓志铭。长65.5厘米,宽49.2厘米,厚2.5厘米,陶质,赭色,质地坚硬,厚重,陶质不纯,夹有沙粒等杂质。长方形,圭首,外缘刻两道边框为饰。体型 较大,中部微下塌,略呈弧状。全文503字,碑额刻行书"大宋泉州故都知兵马使王公墓记",下阴刻碑文 489字记载已故泉州都兵马使王习生平事迹。落款为"赵宋皇祐三年冬十有二月日笔"。国家一级文物。
(10)唐玉簪。尺寸:簪头径2.1厘米,簪头高1.5厘米;簪柱身长9.5厘米,通高11厘米。青玉石,伞状。簪头雕刻八瓣覆莲花,棱角清晰,中间圆形,母口;簪身子口,八棱柱形、上端与母口相接,下端修尖微钝。簪头莹润光亮,雕工精细。
晋江市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团体参观需凭介绍信预约。特殊闭馆时间请关注官网(www.jjbwg.com),微信公众号“晋江博物馆”通知。
晋江市博物馆自2017年1月实行“文化空间共享”计划,经申请审批后,可免费提供1号、2号临时展厅给机关、社团及个人举办公益活动。
开馆时间:夏至时间9:00-17:30,冬至时间:9:00-17:00。每周一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预约电话:0595-85629691
馆内收藏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