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物馆 > 漳州市博物馆
漳州市博物馆
0 0

地区福建省 漳州市

开放时间上午:08:00-11:30, 下午:14:00-17:00(夏令时14:30-17:30)(每周一闭馆,不含节假日)

电话2106396

地址地址: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迎宾大道230号;

漳州市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10月, 国有事业单位,隶属漳州市文化旅游局;是地级市综合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馆舍位于漳州市迎宾路230号,占地10亩,建筑面积46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与标本11706件,其中一级文物81件/套、二级文物215件/套、三级文物1421件/套。内设5个基本陈列展览陈列,展览采用声、光、电等多种现代科技并结合传统工艺技术,运用投影技术、声像设备、电脑触摸屏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并设置了多个观众互动场景,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暂无内容
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发展文博事业,漳州市人民政府于1988年10月成立漳州市博物馆,原馆址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182号中山公园内仰文楼,为二层钢筋混凝结构,建筑面积960㎡,内设二个展厅,一楼为临时展厅,常年举办各种展览活动,二楼为漳州历史文化固定陈列。 原馆展厅、库房面积小,文物保存环境和保管条件较差,不能适应文博事业发展需要,在国家、省级文物主管部门与本级政府的支持下,新馆于1998年9月动工、2001年4月竣工。馆址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迎宾路230号,建筑面积4600㎡,内设5个陈列展,2007年1月启用并对外开放,特别是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在社会大众中有着良好影响,形成参观热潮,观众参观人数达100多万人次左右。工作绩效受到上级各部门的肯定: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授予的“2007-2010年度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10月中共漳州市委、漳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漳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三星行业星级示范窗口”;中国漳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漳州市市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2012-2014年度市直机关文明单位”;2014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福建省民政厅授予的“福建省志愿服务记录单位”;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福建省第八届(2015-2017年度)文明行业创建竞赛活动示范点”。 为完善我市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市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2014年12月,新博物馆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36700㎡,将于2019年交付使用。拟设有 “龙江长歌——漳州历史文化陈列”、“海天云帆——漳州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漳台一家”、“宇内风华——漳州窑陶瓷艺术陈列”、“匠心独运——漳州雕刻艺术陈列”、“翰墨飘香——馆藏书画精品陈列”等6个专题展厅和2个临时展厅。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和手段。我馆自建馆以来,一直十分注意展陈布置,先后举办各种专题展、特色展、活动展200余次。主要的简介如下: 基本展、专题展 1、漳台民间文化陈列 漳州与台湾一衣带水,唇齿相依,是台胞重要的祖籍地。自古以来,漳台地缘、血缘、文缘、法缘、商缘脉脉相通,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积淀深厚,至今传承不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该展览的目的是保护和弘扬漳台民间文化精华,对于促进漳台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特色是从同根同源、同炉分香、民居瑰宝、戏曲风采、工艺奇葩等五部分展示漳台同根同源的历史关系。 2、碧海云帆——漳州与“海上丝绸之路”陈列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东西方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它兴起于汉唐,繁荣于宋元,转变于明清,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漳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中心,并一度成为官方唯一认可的民间外贸口岸,带动漳州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全面发展,地产陶瓷成为最重要的贸易输出品,对所到之国产生深远影响。该展览的目的是响应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保护海丝文物,弘扬海丝精神,继续促进、推动世界共同繁荣和人类文明全方位交流。特色是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风云际会,月港崛起;大洋通衢,海贸遗珍三个部分进行展示漳州“海丝”发展历程,主要文物珍品为漳州窑瓷器、海丝贸易货币“番银”。 3、“漳台族谱对接成果展”陈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中国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的发展。中华民族起源中原,播迁闽南,迁徙台湾。该展览的目的是以史为证,以谱为据,展示了漳州与台湾根脉相连、血浓于水的渊源关系。特色是以源流篇、对接篇、先贤篇、谒祖篇、交流篇等五部分,展出包括近百册台湾族谱在内的漳台民间族谱近700册,以及两岸祖像牌匾等珍贵文物,还有漳州人迁台移民路线及分布图、台胞祖祠照片、台胞寻根拜祖等资料。该陈列被评为福建省十大精品陈列。 4、“康荣茂捐赠文物陈列室” 康荣茂(1926~1998年),漳籍龙海人,早年漂泊南洋,历尽艰难,事业有成。侨居印尼、哥伦比亚等地,先后经营商贸、建筑、农垦诸业,任香港和美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漳属同乡会顾问等职。康先生身居海外,心系桑梓。1960年以来,数度引领侨胞投资家乡,报效公益。1994年捐资80万港币,襄助漳州市博物馆新馆工程,并以业余募集之化石、陶瓷、书画、工艺品等计745件无偿入藏。新馆落成之际,遗孀陈水景女士及其子女,续捐20万人民币及文物26件。该展览的目的是表彰、纪念康荣茂先生爱国爱乡之义举,弘扬无私奉献之精神。 5、“漳州窑精品展” 漳州是中国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漳州月港兴起,漳州窑瓷器成为重要的输出产品,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曾被国内外学者称为“SWATOW(汕头器)”、“交趾瓷”、“华南三彩”等瓷器,现经调查与考古发掘,证实其产地就在漳州地区。该展览的目的是呼唤曾经辉煌的记忆,追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勉励我们继续开拓奋进,构筑人类和谐家园。特色从漳窑、青花瓷、五彩瓷、素三彩瓷、单色釉瓷五个品种展示漳州窑瓷器的产品风貌。 6、“沈柔坚书画陈列厅” 沈柔坚1919年10月出生于闽南诏安,肄业于漳州龙溪师范。1938年春,奔赴抗日前线皖南,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绘画组,开始专业美术创作。建国后,他长期担任上海美术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委,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98年7月沈柔坚远行后,他家人为了继承他的遗志,将他的绘画艺术作品85幅以及实物等捐赠给漳州市人民政府。该展览的目的是表彰、纪念沈柔坚先生的桑梓情怀,弘扬无私奉献之精神。 临时展、交流展 1、“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 2012年5月18日,由漳州、北海、南京、扬州、宁波、泉州、福州、蓬莱、广州九个城市联合举办的“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在宁波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以发展史为体系,以始发港为着眼点,梳理出九大城市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中的特点、地位和贡献,并通过文物、文化遗存等多种类的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展示璀璨夺目的“海丝”文明。漳州市20件参展文物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的直接对应物——漳州窑精品瓷器和贸易“番银”两类,文物级别较高,其中包括6件国家一级文物。 2、“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 2013年10月,由福建省博物院牵头,联合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七省组织的“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在福建省博物院举行首展,并陆续在北京、广东、山东、新疆、甘肃、海南等地展出。本次海丝联展前后历时3年完成筹备,最终精挑细选出300余件历史文物。展览以时间为纲,完整呈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兴盛乃至衰落的历程。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可谓精品荟萃,展品件件精美,背后各有故事。从展品中不仅可以窥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也可看到中西方文化的撞击和融合。漳州为此次展览提供10件“海丝”文物参展,其中包括4件国家一级文物。 3、雕刻大山的民族——哈尼族服饰文化展 《雕刻大山的民族——哈尼族服饰文化展》以服饰文化艺术为依托,以梯田农耕文明为背景,浓缩了哈尼族千年的迁徙历程,表现了哈尼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通过一个民族多个地区、多个国家、多个支系的相互对比研究,采取以图片为主线,用实物突出重点的展览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本土特色服饰文化,给人以大气、磅礴、厚重之感,充分展现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强调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性,力图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4、漳州海丝贸易番银特展 漳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有悠久的对外交往历史。特别是明中后期漳州月港的兴起之后,贸易的往来和华侨的频繁出入,使早期的外国银元在漳州一带广为流通,本地俗称为“番银”。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我馆举办了“漳州海丝贸易番银特展”,展示贸易货币600余枚,体现明清时期漳州海交盛况,弘扬“海丝”文化与促进 “海丝”申遗。 5、桑梓情怀——周碧初捐赠书画作品特展 周碧初(1903~1995年),福建平和县人,我国著名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融会中西,把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油画巧妙糅合,开创了写意油画先河,是中国油画的先驱者,为我国油画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创立做出宝贵的贡献。他热爱桑梓,1990年把珍藏的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等近现代艺术大师画作39幅与自己油画作品《鼓浪屿风光》等3幅,无偿地捐赠给漳州市博物馆,为家乡的文化宝库增加了璀璨的光芒。 “细数家珍、成果共享——漳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图四) 漳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自2013年全面启动以来,历经普查准备、普查实施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至2016年9月结束并通过省普查办验收。据普查成果显示,漳州市现有国有文物收藏单位33家,藏品17513件/套,文物储藏数量大,品类齐全,特色鲜明,精品纷呈。此次展览精心挑选了各县(市、区)100余件文物精品并结合普查工作中的镜头进行展示,是对我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总结汇报,也是汇聚我市文物精品的集中展示。
按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数据,漳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有5830件/套,实际数量11706件。主要来自本馆旧藏,考古发掘、公安、工商缉私移交,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文物局拨交,社会捐赠,社会征集等。这些藏品的特点是反映了漳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文化风貌以及地域特色,主要有青铜时代虎林山遗址出土文物317件,明清时期漳州窑外销瓷器905件与贸易货币“番银”225 件,以及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吴昌硕、吴作人、李可染等书画名家作品1019件。馆藏文物按鉴定级别分,有一级文物81件/套、二级文物215件/套、三级文物1421件/套、一般文物3113件/套、未定级文物567件/套。 馆藏精品: 清漳窑米色白釉刻花牡丹纹觚 总登记号ZB021 2000年5月征集于福建省文物总店。口径18.6厘米,足径13.5厘米,高35.5厘米。喇叭口,尖圆唇,长腹直筒,中部鼓圆,刻划牡丹花纹,上下各饰两道弦纹。腹底外撇出棱,矮圈足,呈两层台状,足跟刮釉露胎,呈淡褐色,足内满釉。足底内心印阳文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浅灰胎,胎质厚重,胎体致密。外施米色白釉,釉面莹亮,开细小冰裂纹。器内壁施釉至颈部,以下未施釉,露胎处可见明显轮修制作痕迹。此器造型仿铜器,腹部鼓凸处用纤巧灵活、自然飘逸的线条刻划出牡丹纹饰,使器物显得古朴隽秀,加上漳窑纪年器稀少,弥足珍贵。 明漳窑素三彩“福”字款瓷盒 总登记号ZB815 系我馆旧藏。口径5.7厘米,底径3.6厘米,高6.9厘米,盖3.5厘米。模印成形。盖为直口,弧形腹,平底;器身子母口,弧腹渐收,外直内斜式矮圈足。盒盖面被三道凸起的弦纹分为三部分,中间为“福”字纹,外部为如意纹和锯齿纹。浅黄胎,胎质疏松,施黄、绿彩。又被称为“交趾瓷”、“华南三彩”,。1997年福建省平和县田坑素三彩窑址的考古发掘,证实该盒为田坑窑产品,解决了海内外此类陶瓷长期悬而未决的窑口之谜。 明漳州窑青花开光松鹿梅雀花卉纹菱口瓷盘 总登记号ZB998 2009年8月征集于漳州古玩市场。口径40.0厘米,底径18.9厘米,高8.5厘米。圆唇,敞口,弧收腹,内直外斜式矮圈足。胎厚重呈灰白色,施白釉,足内底未满釉,足、底粘砂。青花发色幽青,内腹部绘锦地六开光花卉纹饰,器心青花双弦纹内绘锦鸡牡丹图案,外腹口沿和近底部各绘有一道青花弦纹,中间绘有绶带纹。 明漳州窑五彩龙纹罗盘航海图瓷盘 总登记号ZB1226 2014年3月征集于漳州古玩市场。口径34.6厘米,底径16.4厘米,高7.6厘米。敞口,口沿微折,圆唇,浅弧腹,内直外斜式矮圈足。灰白胎,施白釉,足、底粘沙。口沿上红彩双圈纹内用黑、蓝彩绘山水楼阁图案,腹部绘星宿、岛屿、海涛、帆船、飞鱼、麒麟等图案,盘内底画二十四向位罗盘,中央是简体阴阳太极二重圈,圈内写有“天下一”字样。 青铜时代玉戈 总登记号ZB015 系虎林山遗址发掘出土文物。残长14.8厘米、宽5.5厘米、最厚0.7厘米。介于无栏和有栏之间。内援分界,内小于援,直内,斜收援,扁平无脊,折收锋。锋微残。内中部一穿,侧缘也有一个残余半边的穿孔。灰白与灰绿相杂色。磨制精细,表面光亮。 清透雕蟠螭双耳带盖玉扁瓶 总登记号ZB036 系我馆旧藏。口径8.8厘米,底13.0厘米,通高30.4厘米;盖口径8.8厘米,盖高5.7厘米;瓶高25.3厘米。青玉质,发色温润。盖顶部为长椭圆形“工”钮;盖呈扇形,与器身作子母口套合;器身长椭圆形口,厚唇,长颈,溜肩,圈足。颈部对称镂雕简体螭龙耳,腹部两侧分别镂雕大小螭龙,腹部一面浮雕祥云图案,另一面上部浮雕圆月,足两侧雕刻成山石状。 清“漳州军响”银元 总登记号ZB053 系我馆旧藏。圆形,直径3.8厘米,厚0.25厘米,外沿模印一圈夔龙纹。正面阳刻“漳州军饷”字样,其中“饷”字模糊,背面阳刻“足纹”、“通行”字样。双面另有流通中人为形成的一些不规则痕迹。 1785年荷兰1杜卡通马剑银币 总登记号ZB1075 2012年4月征集于漳州古玩市场。直径3.8厘米。斜纹边;正面图案为手持宝剑、全副盔甲的骑士图案,马腹下为皇冠,皇冠内为上下狮子;背面中央是荷兰盾徽,盾徽上是皇冠,中间是头戴三叶状王冠的立狮,立狮右爪持罗马剑,左爪握7只箭,代表荷兰独立时的7个省,象征团结就是力量。盾上皇冠及两侧立狮所组成的荷兰国徽一直沿用至今,盾徽下方为铸造时间。 清鎏金铜观音坐像 总登记号ZB054 系我馆旧藏。黄铜质,通高115.0厘米,身围125.0厘米,座高20.0厘米。观音头带宝冠,头梳发髻,余出的长发垂在肩上。身着长袖披帛,披帛从左右两肩落下与脚面平齐,颈部戴项饰、璎珞,腹部结绶带,膝上环绕相轮串珠。手结禅定印,结跏跌坐于三层仰莲台座上。底面平整,实心。坐像通体贴金,剥落严重。 明黄道周草书横披手卷 总登记号ZB730 系我馆旧藏。横181 厘米, 纵26.8厘米。黄道周(1585~1646年),福建漳浦铜山(今东山县铜陵镇)人。其诗文不谐流俗,书画自成一家,草书犹有分隶意味。黄道周的这幅《草书横披手卷》盘桓挣折,左右勾连,上下畅达一往无前的进攻势态。尺幅中的分段布白,纵笔畅气皆是明代浪漫书风的典型布局方式。时隔数百年,昔日圣贤之书作置于面前,崇高、伟岸、峭拔、耿介、典雅的气象回荡心间,不觉中又让人的思绪置诸晚明的大风大浪中。 吴昌硕《梅花寿桃》 总登记号ZB1187 1990年11月漳籍画家周碧初捐赠。纵136厘米,横31厘米 。吴昌硕(1844~1927年),浙江孝丰人。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有开拓性业绩的、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之大成者。他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并称为近百年以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名家。本画以篆印入画,格高韵古,元气淋漓,动人心魄,使观者为之心壮。注重画面错综回应,枝干交播。以顺应逆,以抽藏巧,且于题款纵横、长短,用印的多少、大小、朱白、位置都与布局气势统盘处置。同时,他使用的西洋红,深红古厚,配合其得益于金石治印的古厚朴茂的绘画风格,正如潘天寿所说:“以金石治印方面的质朴古厚的意趣,引用到绘画用色方面来,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更不落于粉脂俗艳,能用大红大绿复杂而有变化,是大写意花卉最善用色的能手。” 黄宾虹——山水 总登记号ZB1189 1990年11月漳籍画家周碧初捐赠。纵71厘米,横31.8厘米 。黄宾虹(1865~1955年),浙江金华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山水画一代宗师。《山水》一眼望见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远景为山坡,古松苍郁,有几间平房,前后错落。园后有亭子,亭中坐二人。山腰树木丛生,枝条欹斜,往上高山耸峙,岿然独立。右侧为一片广阔的湖面,有一只帆船泊于岸边,以山衬水,以水烘山,使山水发生了相互为美的密切关系。这幅画面尽管崇山峻岭,山路曲折盘旋,林木丛生,层次颇多,但画面仍清妍秀润,意趣生动。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这与画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分不开,使其画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幅画中也能充分地体现出他的“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
我馆一楼(碧海云帆——漳州与“海上丝绸之路”陈列)有制作VR数字展厅,观众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自行登录查看收听讲解;其他陈列均有讲解员提供服务,需要讲解服务可以提前预约。
馆内收藏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其他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其他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