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商代的刻辞卜骨,西周时期的叔虞方鼎,元代的卵白釉印花“太禧”铭盘……走进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一件件珍贵文物映入眼帘,展现着中华文明独特魅力。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革命文物司,天津市委宣传部联合指导的“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市举办。在这里,既有古代天津“第一件艺术品”“第一座国家粮库”“第一次命名由来”,又有近代我国“第一套邮票”“第一只国产手表”“第一张大学文凭”……这些“第一”,编织成河海文化、津门历史,鉴证了“和合共生”的时代脉动。本期“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专栏,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有声海报与AI配音等形式,带你探寻津派文化、何以中国。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不少地方都开启了“蒸笼模式”小暑怎么“消暑”?古人教你食疗养生
当前,我国大范围高温天气正在持续。炎炎夏日里,现代人有空调、冷饮,古人又有哪些妙招?从战国时期的“青铜冰箱”,到宋代的“凉感枕”,再到清代的“竹衣”……其实,古人早就研发出了一套避暑“凉”方。本期“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专栏,甄选10件特色文物,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有声海报与AI配音等形式,带你探寻我国古人的避暑智慧。
长江,连贯东西、沟通南北,联结古今,交融中外,勾勒出中华文明的模样。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上,以“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主题,一场长江与中华文明展举办,讲述了长江之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之于中华民族融合、演进与复兴的伟大作用。
绿树浓荫夏日长。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而至。各地围绕主题,推出一系列活动,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数量稳步增长,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在五月的春风里,全国各地博物馆将以全新姿态迎接“五一”参观热潮。在这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盛会中,如何让每一位观众既能享受文化盛宴,又能获得舒适的参观体验?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多家博物馆,发现今年各馆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纷纷推出更具创新性和人性化的应对方案,展现出博物馆的温度与智慧。
谷雨时节,牡丹倾城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2024年11月8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时隔20多年第二次修订,在保持文物保护基本框架制度稳定的基础上,由8章80条增加到8章101条,增加了19条、修改了75条。
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哪吒2》硬核出圈,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全亚洲首部票房过百亿元的影片。在这部传奇的动画里,藏着不少古老的文物宝藏,它们穿越千年,悄悄地在银幕上“复活”啦!
近期,国产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风靡全球,引发人们对中国制造等话题的热议。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也有很多精巧绝伦的文物凝聚着中国智慧。本期“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专栏,甄选展示中国古代在农业、医学、天文、数学、铸造、纺织和印刷术领域成就的7件文物,通过有声海报与AI配音等形式,以第一人称视角,带你“深度求索”古代的科技创新。
新岁起,征程续。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新形势、新任务对文物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和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回顾2024年工作,对2025年重点任务作出部署。新的一年,文物系统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加强党对文物工作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文化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2021年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将每年的10月6日设立为“国际地质多样性日”(Internationale GeodiversityDay)。为纪念首个国际地质多样性日,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自然资源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地质多样性的认识,增强全民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意识,10月6日由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主办,广东丹霞山地质公园等9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协办的“国际地质多样性日——领略地质公园之美”线上科普活动成功举办
9月1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通报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后城咀石城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等重要考古新进展,揭示史前与夏商城址建制和文化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