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数据表明,河南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世界文化遗产5项(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河南博物院成立于1927年,是中原腹地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现有藏品17万余件(套),上溯远古,下及近现代,尤以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石刻造像最具特色。
一般而言,岩画指刻画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等的总称。据调查,岩画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发现。中国境内的岩画分布很广泛,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苏、河南、福建等近20个省区都发现有古代岩画。从分布范围看,中原地区较少,边远省区较多。黄河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母亲河”,甘肃黄河沿线近年来发现200幅左右的岩画,已经成为黄河文化的历史印记。
2022年7月29日,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上海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指导,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馆院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0家文博单位共同参与,无论从规模、数量和展品等级上,堪称上博今年举办最重磅的精品大展,以此拉开了上海博物馆与国内考古大省合作举办“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序幕,用考古发现讲好中国故事,致敬中国考古百年成就。
由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举办的故宫学术专题系列讲座第92讲、玉文化讲坛第7讲于2022年8月10日上午在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办,并在“腾讯会议”网络平台上同步直播。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主持本次讲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教授杨明星应邀作了题为“明代金银珠宝玉器的鉴定与研究——以梁庄王墓出土器物为例”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还邀请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施光海等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学术讨论。
 《故宫回声:国宝南迁的传奇》是以故宫文物南迁历史为原型,创新性地采用当代读者喜爱的漫画形式,艺术化地再现了故宫博物院历史上的这一段峥嵘岁月,致敬每一位勇敢无畏的国宝守护人。
8月19日,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三周年之际,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石窟寺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安岳县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回顾总结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石窟寺保护成效经验做法,讨论探讨未来我国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的新思路新办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罗强等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
该展览旨在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纺织考古队伍,激励他们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为榜样,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日,作为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将于4月28日对公众试行开放,试行期间门票免费。
5月3日,“北京大学考古百年、新中国考古专业教育七十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解冰,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等参加大会。
由国家文物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武汉市人民政府承办,湖北省博物馆协会、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相关博物馆联合协办的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即将在湖北武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