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物馆 >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
0 0

地区湖南省 长沙市 开福区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为闭馆日(逢法定节假日顺延)。

电话0731-84415833

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

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1万平方米,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文化强省建设有突出贡献先进集体。


湖南省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就以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为己任,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多年来,作为长沙市的文化地标,她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前来参观,是代表中华区域文明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人们了解湖湘文明进程、领略湖湘文化奥秘的重要窗口。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湖南省博物馆在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公共服务、文创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成绩显著,现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并跻身国际先进博物馆行列。



湖南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为了使这些文物瑰宝能在这座艺术殿堂得到充分展示,湘博人科学深入地挖掘文物的内涵,利用现代陈列艺术,精心打造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和青铜、陶瓷、书画、工艺4个专题展馆来展示人类优秀文化遗珍。此外,湖南省博物馆还通过不断引进和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临时展览,向国内外公众全面地展示与传播湖湘文化,介绍世界文明与优秀文化,与社会公众形成了良好互动,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了一个高水准的专业展示传播机构的形象。



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湖南省博物馆秉承“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通过引进ISO9001和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大幅度提升服务水平。 特别是2008年3月20日起正式向社会长期免费开放以来,湖南省博物馆将优质服务延伸到每一位观众身上,在免费开放这项伟大工程中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实践,被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赞誉为走在全国文化系统前列的博物馆。此外,为提高观众的鉴赏水平和参观兴趣,湖南省博物馆针对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不同类别的教育服务,比如:专题导览、讲座、会员、家庭主题日、教师沙龙等,积极构建完善、立体的博物馆教育体系。



湖南省博物馆具有甲级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和一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立足馆藏,积极开展保护利用文物的技术攻关和实践,在金属文物去锈加固修复、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纸质文物修复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漆木器脱水研究、纺织品保护与清理、马王堆型湿尸保护等方面拥有全国领先的技术。同时,湖南省博物馆在博物馆学研究、文物研究与鉴赏、文物保护与修复、教育推广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与良好的学术氛围,全馆科研与学术呈现出多学科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一系列国家文物局重点课题,还系统地出版了《湖南省博物馆馆刊》、《湘博志》等书刊以及重点展览图录。



湖南省博物馆在“走出去、引进来”方针的指导下,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世界五大洲的土地几乎都留下了湖南省博物馆人的足迹。先后有联合国访湘团、塞拉利昂总统、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公共知识分子项目代表团、瓦努阿图总理、新加坡总理等到馆访问。连续多年派专业人员赴巴西、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博协组织的各类年会和学术研讨,每年均受邀出席美国博协年会并作主题报告。展览交流方面,先后向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士、瑞典、墨西哥、荷兰、南斯拉夫、韩国、日本、突尼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推介多个文物展览。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藏品保护、博物馆管理与规划等方面与国际同行达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意向且不断取得合作成果。


暂无内容

湖南是中国较早出现博物馆的地区之一。


1897年:郴州学会组建了郴州学会博物院,可惜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夭折。


1904年:经湖南巡抚赵尔巽倡导,士绅梁焕奎、龙绂瑞等筹款,在省垣再次兴办一所博物馆,与图书馆、教育馆合署,全称为‘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主要陈列人体和动物模型。开放约一年,教育博物馆部分被撤销。


1924年:6月24日,湖南省教育会博物馆开馆。


1927年:正式定名为“湖南省立博物馆”。


1930年:毁于战火,此后再未恢复。


1951年:3月,湖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在长沙留芳岭的百琴园挂牌成立。


1956年: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西北环境优美的烈士公园建成开馆。


建馆之初,湖南省博物馆以建设“地志性博物馆”为目标,开展了对能反映湖南历史、文化、民俗、艺术、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文物与标本的征集与展示工作,举办了“湖南手工艺品陈列”、“湖南矿产资源陈列”、“湖南农业资源陈列”、“湖南楚文物陈列”、“中国历代货币陈列”和“中国历代陶瓷陈列”6个专题陈列,给人以系统的知识,揭示了馆藏珍品的概貌。


1959年至1966年:“湖南人民革命史陈列”对外开放展示。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东郊马王堆发现了一座西汉墓葬。从1972年至1974年马王堆汉墓三座墓葬的发掘,不仅是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也对湖南省博物馆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数千件精美的文物和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的发现与出土,使湖南省博物馆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并得到政府空前的重视和社会广泛的支持与关注,湖南省博物馆的藏品与展览档次也因此得到极大的提升。


1973年:在国务院的关怀下,我馆建造了建筑面积为3510平方米的新仓库(后改造成保护与展示并用的场所),在保护和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方面发挥了近三十年的关键作用。


随着湖南考古发现的增多,馆藏品中出土文物所占分量越来越重,尤其是马王堆汉墓发掘后,湖南省博物馆作为历史考古类博物馆的性质特征十分明显。


1971年:湖南省博物馆将馆藏的矿物之类标本拨给了湖南省地质局。


1979年:湖南省博物馆将馆藏动植物标本借给了长沙市第一中学,至此,湖南省博物馆从建馆之初的自然、历史类收藏展示并重,逐渐向以历史类收藏和展示为主的转变。



1999年:由国家和省财政共同投入1.2亿元新建的新陈列大楼竣工,新陈列大楼的建设是世纪之交湖南省博物馆发展的新起点,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湖南省博物馆定位为“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并以新陈列大楼开放为契机,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打造了以“马王堆汉墓陈列”为龙头,包括“湖南商周青铜器陈列”“湖南名窑陶瓷陈列”“馆藏明清绘画陈列”(与“馆藏明清书法陈列”定期轮换)“湖南十大考古新发现”陈列在内的1个基本陈列和5个专题陈列。其中,“马王堆汉墓陈列”被评为2003—2004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成功举办了各种临时展览上百个,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了一个高水准专业展览策划举办机构的形象。并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建立了先进的开放管理模式,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全国文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湖南省博物馆积极实施新形势下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分别于2002年、2005年、2009年推行了三轮以优化内部结构和激发队伍活力为目标的改革创新,使博物馆事业获得了跨越式大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2008年: 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2008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馆正式实施免费开放。为了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湖南省博物馆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忘使命、主动作为,将优质服务延伸到每一名观众身上,在免费开放这项伟大工程中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实践,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应有贡献。


湖南省博物馆成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


2009年:湖南省博物馆被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8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之一。



2010年: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经过专家的反复研究论证,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湖南省博物馆原址上实施改扩建工程。


2012年:为确保工程进度及质量,避免建设期间发生观众、文物安全事故2012年6月18日起湖南省博物馆暂停对外开放服务。


2017年:11月29日,湖南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建筑以“鼎盛洞庭”为创意源泉,以现陈列大楼为基础,强调总体布局的对称、简练、稳重、统一,将湖南人文与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相结合,形成一个新旧融合的整体感极强的设计。通过第二轮改扩建,湖南省博物馆观众接待和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年观众接待量达到300万人次左右,藏品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和观众教育服务设施条件均得到根本性改善,同步实施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了软、硬件水平全面提升,为湖南省博物馆事业新发展、新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述


湖南博物院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达27265平方米,文物保管、保护区域面积14550平方米  。


湖南博物院设“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和青铜、陶瓷、书画、工艺4个专题展馆 。


基本展览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位于湖南博物院3楼展厅,面积5243.8平方米,分为序厅及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位于湖南博物院2楼展厅,从“湖南人”第一人称的自身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分别向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即第一部分“家园”;湖南生活着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即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湖南人如何获取生活资源,即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生活习俗,即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湖南人的精神气质,即第五部分“湘魂”  。



特别展览


综述


湖南博物院自2010年7月10日开始设置特别展览,至2021年1月15日,已先后举办了51次特展,分别是草原牧歌—契丹文物精华展、丹青艺事越千年──天津博物馆藏宋元明清绘画精品展、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15世纪-20世纪、银饰之美——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苗族银饰展、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三届艺术长沙、佛光里的神秘西藏、美洲原住民:玛雅、印加和北美土著、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展、第四届艺术长沙双年展、复兴的铜器艺术、托斯卡纳的光与影、晶火传奇——欧洲玻璃艺术珍品展、欧洲先锋·恩特林顿博物馆20世纪藏品鉴赏、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汽车摄影:美国的车文化、北美洲原住民艺术展、大师之外的大师——19世纪欧洲古典写实油画展、食洋而化 风神独韵——关良一百一十五周年诞辰特展、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潇湘情怀 ——湖南现代名家绘画作品展、翰墨铸情——邬邦生书画作品展、齐白石:中国的毕加索、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兴来笔下生烟霞——黄定初绘画作品暨捐赠作品展、“未来-我来”国际少儿绘画展、九天花雨——柯桐枝花鸟画作品展、芥舟楫痕——刘鸿洲画展、欢无极——杨福音的绘画艺术、法老·诸神·木乃伊 ——古埃及文物特展、风筝不断线——走进吴冠中的绘画世界、来自阿富汗的国宝、藏海拾贝——湖南民间收藏精品(明清以来)展、颜家龙邹传安先生捐赠书画作品展、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楚骚回响——刘一原水墨艺术展、归真——张继陶现代陶艺作品展、大爱·大美——徐悲鸿与周令钊、戴泽艺术成就展、新时代的中国:创新湖南 融入世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发展成就专题展、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经验与策略——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等特展、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500年、秘鲁古代文明展——探寻印加帝国的源流  。




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陈列


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陈列于2020年1月15日至2020年6月15日展出(已延期),位于湖南博物院书画专题馆。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陈列用近60件明清以来的人物画及相关展品,呈现有关“家国”的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展览。



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大画科,比山水、花鸟更早成熟。人物画发展到明清时期,画史地位固然不再显赫,但其高超的技艺并没有因此衰落,反而保持着极高的水准并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随着中下士人阶层的壮大,家族生活与信仰之形象化表达需求的增长,表现昭穆有序的祖宗画、内外和谐的行乐图、人神共享的吉庆画,以其“成教化、助人伦”“修身、齐家”的社会功能,延伸和普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可以说古人的“修身、齐家”,与今现代社会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


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


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位于湖南博物院3楼专题展厅,湖南博物院收藏有五十三张古琴,其出土或斫制年代自西汉至民国,前后延续两千余年。“古琴”原名“琴”,又称“七弦琴”、“瑶琴”等,在古代备受文人推崇,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2003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湘楚大地作为古琴的故乡,其琴风琴事源远流长。舜作古琴,歌《南风》而天下治。南宋琴家郭沔曾移居衡山谱写《潇湘水云》。朱熹、张栻、王夫之、左宗棠等贤哲传扬礼教、以琴治心,为潇湘古琴增添了文化内涵。彭祉卿、杨宗稷、顾梅羹、查阜西、李静等近现代琴家都曾在湖南从事琴学活动 。



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陈列


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陈列位于湖南博物院3楼专题展厅。瓷器上出现绘画装饰,目前发现最早为三国时期南京的褐彩瓷绘,题材多为羽人、瑞兽,应与当地信仰和葬俗有关。这种特殊瓷画到西晋就已消失,以后的几百年瓷器上没有绘画装饰。


直到唐代长沙窑,瓷器绘画出现了第一个高峰。长沙窑绘画的题材以花鸟为主,也有少量山水、人物、建筑、云气等。长沙窑首次运用褐、绿、红三彩作画,标志着瓷器绘画进入了多彩时代。


宋代宫廷贵族仍然崇尚素瓷,瓷器绘画装饰以民间窑场为主,北方磁州窑和南方吉州窑是最优秀的代表。迨至元代,南北的绘画技艺汇聚景德镇,使之出现了令人惊艳的元青花。


明清时期是彩绘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除继承前代的绘画技艺外,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浅绛彩、釉下五彩等新品种层出不穷,花鸟、人物、山水绘画技艺越发精湛。官窑绘画规矩严谨,民窑绘画随性洒脱 。



烟云尽态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展


烟云尽态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展位于湖南博物院3楼书画专题厅,于2021年1月22日至2021年4月22日展出。《三希堂法帖》始刻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是清高宗弘历敕命梁诗正、蒋溥等人历时七年从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里的历代书法名迹中甄编、摹刻而成。其中收录了珍藏在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中的三件乾隆皇帝的“最爱”——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因而得名。帖刻成后,乾隆于北海公园中特建“阅古楼”以储帖石,又题“烟云尽态”四字榜书及七言诗以附之。其所收之帖,上起魏晋,下至晚明,几乎囊括了《停云馆帖》《郁冈斋帖》等明代丛帖内的所有墨迹珍品。一些原迹或毁或失,今天已无法见到,如钟繇《荐季直表》、王献之《送梨帖》、赵孟頫《纨扇赋》等,幸赖此刻“勾魂摄魄”之术,留存“下真迹一等”之貌。此套法帖卷帙浩繁、鉴选严格、摹刻精良、规模宏大,汇集名家135位、法书340件、题跋200多段、印章1600多枚,分编32卷,刻石495块,镌字9万余个。该展览展品为湖南博物院馆藏《三希堂法帖》系列善本 。



方力钧版画


方力钧版画位于湖南省一楼特展1厅和2厅,于2021年1月29日至2021年3月1日展出。“方力钧版画”展以时间为基本脉络,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梳理方力钧1982年首次创作的版画至2020年的新作,借助132件不同时期的版画作品,来反映方力钧在不同阶段的艺术探索。该展览不仅仅是方力钧从事版画创作38年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一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和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家群体成长史,所极具典型化的一个缩影。策展人按照时间顺序,将方力钧的版画作品划分为四个转折时期:一、朦胧期(1982~1984年)二、沉寂期(1985~1994年)三、觉醒期(1995~1998年)四、突破期(1999年至今)。方力钧的艺术之路始于版画,版画创作思维是他一切艺术形式的本源。但是,人们所熟知的却是他作为当代艺术符号化的油画作品。方力钧的艺术创作形式多样,涉及油画、版画、水墨、装置、陶艺等,部分作品已凝结成具有象征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并引领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舞台。他的版画以大结构、大场域、大制作的形式,拓宽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概念和语言,凸显了艺术本体的个性、张力及时代图示,画面充满了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所具有的国际视野与文化担当  。



精品展览


芳草之地 红满潇湘——湖南博物院馆藏革命文物专题展:2021年6月-2021年9月,湖南博物院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

综述


湖南博物院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 。


馆藏精品


黄纱地印花敷彩直裾式丝绵袍


西汉早期文物,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袖口宽28厘米,腰宽54厘米,为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


印花敷彩是用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在轻薄方孔纱组织的高级丝织品上,进行印染加工而成。
通幅印,绘20组变形藤本植物纹样,其枝蔓为印花,蓓蕾、花穗及叶子彩绘而成 。



大禾人面纹方鼎


商代晚期文物,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通高38.5厘米,约1958-1959年于宁乡县(今宁乡市)黄材镇胜溪村出土。
大禾人面纹方鼎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


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  。



“皿而全”铜方罍


商代(前1600-前1046年)文物,1919年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出土,通高88厘米,口长26.1厘米,口宽21.6厘米,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造型庄重高峻,被誉为“方罍之王”,是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器于1919年出土于桃源,器身曾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购回国入藏湖南博物院,得以盖身合一,完罍归湘  。



商代象纹铜铙


商代象纹铜铙,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今宁乡市)老粮仓师古寨山顶。通高70厘米、铣间宽46.2厘米,重67.25千克。


商代象纹铜铙颜色土褐,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左、中、右三边装饰有6只虎、6条鱼和11个乳钉。


商代的打击乐器,使用时器柄向下,而发声的铙体则向上,演奏时敲击口部,敲击起来声音宏亮  。



T形帛画


T形帛画的整个画面呈“T”形,上宽下窄,通长205厘米,顶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用三块单层的棕色细绢拼成。中间是一长条整幅的绢,长条上部两侧,则用对开的三分之一长度的绢缝合。帛画的顶端横裹着一根竹竿,画在单层上,上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都挂着用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总带。


1972年4月25日晚上,发掘人员在第四层内棺盖上,发现了一幅T形彩绘帛画,帛画色彩绚丽,内容丰富。从北京请来的王予专家连说此帛画价值连城。2000多年前的帛画,已经没有韧性,既不能卷起,又不能折叠,帛画的画幅大,要完整地揭取,难度较大。最后经过研究,还是将外层的朱漆棺盖盖好,到第二天再动手取起  。



朱地彩绘棺


朱地彩绘棺在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棺之内,是套棺的第三层。朱地彩绘棺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


朱地彩绘棺通体内外髹朱漆。棺外表的朱漆地上,又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色调,彩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图像。每个面的纹饰图案都不相同,内容丰富,绘画技巧高超,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



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文物,1973年长沙子弹库1号墓出土。长37.5厘米,宽28厘米。


人物御龙帛画为丧葬中使用的“魂幡”,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画面正中绘头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长剑的男子,当为墓主人形象。其侧身立于龙身,头顶有一华盖;龙昂首卷尾,弓身成舟,舟尾立鹤(凤),舟旁有一鲤鱼随行。人物衣着的飘带、华盖的垂穗都表示了风动的方向,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幅“导引灵魂升天”图。这幅帛画被称为中国早期肖像画的杰出代表,人们将其与“人物龙凤帛画”一起并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 。



黑地彩绘棺


黑地彩绘棺,在黑漆素棺和朱地彩绘棺之间,是套棺的第二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黑地彩绘棺内髹朱漆,外黑漆为地,用朱、白、黑、黄、绿等颜色,绘出流动奔放的云气,云气间有一百多个形态各异的动物和神怪穿插其间,组成了五十七幅内容不同的画面,这就是汉代云虚纹漆画的典型作品  。



商代豕形猪尊


商代豕形猪尊高40,长72厘米,于1981年在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船形山(今湘潭市雨湖区)出土。


湘潭九华出土的猪尊作野公猪形状,有盖,盖上捉手残缺,根据残存情况复原成凤鸟形。双眼直视,獠牙外露,两耳竖立,四肢粗壮,尾下垂。肘部前后各有一圆形管孔,经过尊腹,直通另一肘部。此管应是先铸,然后安装于豕尊范中铸造的。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安装此管的作用是便于人们搬运。猪尊的装饰也有特点,器身大面积用鳞甲纹,前后肘部饰夔龙纹  。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时期文物,长31、宽22.5厘米,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人物龙凤帛画构图简洁而意境深远。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绘一龙一凤,凤引颈昂首、展翅向上,作奋爪迈进之态;龙头生双角、身躯蜿蜒,呈腾跃飞升之势;中层绘一高髻细腰、广袖长裙、合掌侧身而立的贵族女子,当为墓主人形象;下层绘一弯月状物或以为是引魂升天的独木灵舟。


帛画绘画以白描为主,间以单色平涂,其线条流畅舒展,形象勾勒形神兼备,尤其是龙、凤的动态渲染和人物的静态刻画,形成一驰一张的鲜明对比,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是中国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肖像画之一  。



素纱襌衣


曲裾素纱禅衣,西汉早期文物,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7厘米、腰宽48厘米,衣重48克,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椁室西边箱出土的一件竹箱内随葬了软侯夫人辛追生前所喜爱的时装,其中2件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禅衣特别引人注目。其衣料为轻薄的没有染色的平纹方孔丝织物素纱,经测算,其用纱料约2.6平方米,如果除去较厚重的用作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每平方米衣料重仅12-13克  。



兰亭序


现藏湖南博物院的这卷原托名为褚遂良所书《兰亭序》,正文质地为绢本,黄褐色,亦称“黄绢本”,其纵24.5厘米、横65.6厘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印文已模糊不太清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墨宝”二字(残存)。卷中有明代书画鉴赏家项元汴藏印甚多。卷尾依次有明代许初,清代王澍、贺天钧、唐宇肩、顾莼、梁章钜、梁同书、孙星衍、石韫玉、李佐贤、韩崇诸跋。


因这卷唐摹《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有些纸上的效果不易体现出来。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距离。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还有点画的肥瘦、牵丝的联系,都明白地使人看到书写时行笔的轻重、徐疾 。



辛追


辛追(约前217年~前168年),生于秦始皇五年(前217年),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享年50岁。


于1972年出土于原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也是具体表现中国汉朝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活体见证  。


湖南博物院(Hunan Museum),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今馆址为其新馆,启用于2017年11月29日,2022年7月30日由湖南省博物馆更名为湖南博物院, 总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1万平方米  。


据2020年4月博物馆官网显示,湖南博物院有展厅面积为2.7万平方米,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湖南博物院共设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展览,定期举行特别展览和交流展览 。


2008年5月18日,湖南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5]  ;2018年10月11日,湖南省博物馆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为闭馆日(逢法定节假日顺延)。


参观须知


免费开放对象:社会全体公众,14岁以下未成年人必须由成年人陪护。一名成人最多只可携带2名14周岁以下儿童入馆参观。


免费开放范围:基本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专题陈列


参观方式:疫情防控期间,我院仅提供个人网络实名制预约,每天限额12000人(含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您可提前七天(不含当天),登陆湖南博物院官网、微信服务号、支付宝小程序进行分时段预约。为便于观众预约,我院最新一日门票的初始放票时间调整至每天的20:00。


预约成功后,请按预约时段凭预约短信、有效证件、绿色健康码、绿色通信行程卡、现场扫“湖南场所码”,并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无异常后入馆参观;所有有本土病例报告省份的来(返)长人员,请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若不符合以上条件或存在发热(体温≥37.3°C)、咳嗽等症状,将谢绝入馆。


导览服务:恢复“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的免费定时定点讲解服务,开放教育活动、VR数字体验馆、展厅多媒体设备等服务。为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当遇到展厅客流密度较大时,人工讲解服务或视情况暂停或取消。


游客须知


1.易燃易爆危险品、管制械具等法定违禁物品禁止携带入馆,请自觉遵守本院相关规定配合安检。饮品、食物、宠物谢绝携带入馆。


2.行动不便、身体有潜在疾病的观众需有人陪同方可入馆参观。 


3.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须由成年人陪护方可入馆参观。


4. 醉酒者、衣冠不整者以及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者,无监护人陪伴的谢绝入馆。


5.展馆内部分场所地面光滑,部分展厅亮度较低,请注意安全。 


6.请勿摄像及在展馆内使用自拍杆、三脚架、闪光灯拍照。


7.请勿触摸裸露展品,损坏文物者将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8.请爱护公共设施,展馆内禁止吸烟,请勿喧哗、追跑打闹、攀爬躺卧。


9.请保持公共卫生,在展馆内勿随意投掷、丢弃杂物。


10.请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勿在展馆内使用轮滑、暴走鞋等类似轮式鞋。


11.遇重大活动请配合馆方临时安排。


其他服务与设施


接待服务——提供开放服务咨询、公共直饮水设施、休息座椅、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场等。免费物品寄存,提供轮椅、童车、拐杖等。


导览与讲解服务——为观众免费提供多语种导览图、中英文展览册页;提供多语种人工讲解;触摸屏查询电脑;以及手机APP多语种导览。


教育与互动式服务——馆内常年举办专题讲座、少儿主题活动、动手体验项目、互动多媒体项目等。


休闲经营服务——餐厅(疫情期间暂停对外服务)、咖啡厅、茶室、纪念品商店、书店、邮政、公用电话等 
停车场——入馆车辆的停放按照物价部门核定并公示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疫情期间暂停对外开放)。


意外伤害——为来馆观众提供观众意外伤害保险,并备有常设药物及包扎物品,若情况紧急,工作人员将尽快联系急救,送您到距离最近的正规医院进行处理。


联系方式:


地址:中国 湖南省长沙市东风路50号 邮编:410005


参观咨询电话:0731-84415833、84475933


公共交通:(附博物馆地理位置图)


公交线路:131路、112路、146路、150路、358路、113路、901路、136路、203路


地铁换乘:


1号线:培元桥地铁站2号出口出站,换乘112、222、901路公交巴士可抵达我馆。


2号线:迎宾路地铁站5号出口出站,换乘131路、113路、146路公交巴士可抵达我馆。


机场换乘:


长沙黄花机场乘坐机场大巴民航酒店线,民航酒店下车,乘坐136路公交巴士可抵达我馆。

馆内收藏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