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物馆 >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0 0

地区重庆 重庆市 渝中区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后停止入馆,16:45清场,17:00闭馆);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话023-63679066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6号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等。其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因西南大区撤销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为承担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大量珍贵文物抢救、展示和研究工作,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设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馆舍由主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庆宋庆龄纪念馆、涂山窑遗址、重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五个场馆组成,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7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7万平方米,年均服务观众超300万人次。主馆于2005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6号,与相邻的重庆市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


全馆现有馆藏文物11.5万余件套(单件超28万件),珍贵古籍善本1.8万余册,涵盖23个文物门类,形成了以“古人类标本、三峡文物、巴渝青铜器、汉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战文物、瓷器、书画、古琴”等特色藏品系列。常设《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文物资料陈列》《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基本陈列》等展览13个,年均推出临时展览20-30个,加以《重庆大轰炸》半景画演示、《大三峡》环幕电影、三峡大坝数字沙盘、互动展示魔墙四大展示亮点。



暂无内容

1951年3月8日,西南博物院在重庆成立。


1951年10月,西南博物院正式对外展出,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题写馆名。


1953年10月,西南人民科学馆(原名西部科学院)并入西南博物院


1955年6月,西南大区撤销,西南博物院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


2000年9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重庆市博物馆正式并入,加挂重庆博物馆馆名。


2005年6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新址正式对外开放。


2006年11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荣获文化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2007年4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荣获《十佳旅游美景》。


2008年9月下旬,四川5.12汶川地震后实施暂时关闭的《历代瓷器》厅,经过调整后向观众免费开放。


2009年7月10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与埃及努比亚博物馆签订了《友好合作意向书》。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总体布局通过以东西走向的人民大礼堂对称轴为主轴线,并以一个完形将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主轴线上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博物馆三位一体,形成“三位一体”的四维效果。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一体图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图案连接。


部分常设展览


巴蜀汉代雕塑艺术


开展时期:2021年5月15日(常设展览)

展览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3楼巴蜀汉代雕塑艺术展厅

展览形式:免费参观


雕塑是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实践,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有“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之语,可见雕塑在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巴蜀地区的汉代雕塑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自2021年5月15日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推出焕然一新的“巴蜀汉雕艺术”专题陈列,展览是对原有“汉代雕塑艺术”的改造升级,展厅面积约720平方米,共展出石阙、画像石、画像石棺、画像砖、陶俑、模型明器等巴蜀地区汉代雕塑类文物近16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多达47件(套)。


改陈后的“巴蜀汉代雕塑艺术”颇具看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内容设计有创新,选取最能代表汉代雕塑艺术成就的石雕和陶塑为两大明线,这其中还暗含了一条隐线即墓前礼仪性石雕(石阙、石柱)→墓室建筑及装饰(画像石、画像砖、花纹砖)→葬具及随葬品(画像石棺、陶俑、模型明器),叙事结构较为合理,这也符合汉代雕塑大多与墓葬有关的特点;二是形式设计有新意,突破了展厅空间狭小、不规则的限制,营造出宽敞明亮的氛围,还设计了多处类复原场景,与内容文本的契合度较高;三是展品选择有玄机,充分利用成组集中与分类展示原则,注重文物出土原状展示和寓意阐释;四是展览延伸有维度,除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外,还首次在本馆常设展览中开辟专门的社会教育空间,后续还将搭建特色文创体验区,达到多维度丰富展览的效果。


QQ截图20210518145724.jpg

巴蜀汉代雕塑艺术展厅效果图(局部)


第一单元  石雕万相


华夏先民在远古时期就懂得利用石头制作工具或雕刻装饰品,这是雕刻艺术的最原始形态。进入到汉代,石刻技术与艺术都得到极大发展,画像石是汉代石刻技艺的集大成者。巴蜀地区汉代石刻主要包括墓前礼仪性石雕、墓葬中装饰性石刻以及石质葬具、随葬品等,最具代表性就是石阙、画像石及画像石棺,其雕刻手法古拙,风格粗犷又颇具气势,时代特色鲜明,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第一单元展示的主要有墓前石雕(石阙、石柱)和墓内石刻(画像石、画像石棺、随葬石雕)两类,辅之以巴蜀地区汉代石阙、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与题材内容、巴蜀地区汉画像石等背景介绍,使观众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巴蜀地区汉代石雕的相关知识。


本单元的重点展品有邓家沱阙、泰始五年石柱、车马出行·宴饮伎乐画像石、车马出行画像石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当属成都羊子山汉墓出土的车马出行·宴饮伎乐画像石,画像石共有八块,出土时分别镶嵌于墓葬前室左右两壁,呈现的是墓主人车马出行和宴饮伎乐两部分画像。整幅画面人物众多、场面浩大、气氛热烈,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分体现了汉代达官贵人生活的奢华。


QQ截图20210518145749.jpg

成都羊子山1号墓出土的东汉车马出行画像石(局部)


第二单元  陶塑众生


我国最早的陶塑艺术形象出现在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汉代,无论是在制作技术还是在艺术水平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巴蜀地区的汉代陶塑以模制的画像砖和陶俑为主,其数量、种类繁多,内容风格特色鲜明,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


第二单元展示的文物可分为墓室建筑装饰(画像砖)与墓内随葬品(陶俑、模型明器)两类,通过成组集中和分类展示两种形式,为观众全呈现了馆藏巴蜀地区陶塑艺术的菁华,辅助的延伸阅读与多媒体展示则有助于深度解读。


本单元的重点展品有盐场画像砖、弋射收获画像砖、讲学画像砖、西王母画像砖、大竹林出土画像砖、灰陶女厨俑、灰陶击鼓说唱俑、红陶衔珠神鸟。九龙坡大竹林汉墓出土的一组画像砖是迄今为止重庆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例装饰画像砖,其题材内容多样,包括米仓、双阙、胡人相扑、百戏、日神、西王母等十余个画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采用的阴线刻技法,在巴蜀地区汉代画像砖中极为罕见。


QQ截图20210518145806.jpg

成都羊子山10号墓出土的东汉盐场画像砖


汉代崇尚“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墓葬内多随葬陶塑的人物形象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陶塑动物形象或用具,形成一定的组合,以求构建死后灵魂生活的美好空间。巴蜀地区汉代陶俑人物形象生动逼真,面部表情丰富,艺术水平较高,其中尤以说唱俑最具神韵,艺术造诣极高,从发现之日起就蜚声中外。


QQ截图20210518145909.jpg

忠县出土的东汉灰陶击鼓说唱俑


两汉之际是我国雕塑艺术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其石雕恢宏大气,陶塑清新灵动,风格鲜明,而巴蜀地区的汉代雕塑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壮丽三峡


造化三峡


该单元讲述了经过几十亿年的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在“晋宁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玛拉雅运动”等地质运动的作用下,造就的长江三峡地区奇特地貌景观和山川形胜。


主要内容包括:长江和三峡的形成及概述、三峡气候、三峡动植物等。


主要展品有:硅化木、金雕、疏花水柏枝、阴沉木、冶锌遗址等。



山水之间


该单元讲述了在与山水的撞击中,三峡人传承历史、创造文明,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三峡文明。


主要内容包括:三峡民居、三峡纤夫等。


主要展品有:三峡传统民居建筑、木刻《石柱县向氏族谱叙考》、三峡主要运输工具等。



三峡风流


该单元讲述了长江三峡绚烂多彩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和流传千古的瑰丽诗篇。


主要内容包括:三国故事、水文文化、道教文化、巫文化等。


主要展品有:偏将军印章、关羽铜像、刺绣《前出师表》、锁江铁柱、金腰带、明玉珍墓藏品、秦良玉“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印、朐忍令景云神道碑、白鹤梁题刻、镏金棺饰铜牌、唐代龟卜。





永远的三峡

该单元讲述了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移民精神,该单元拥有中国第一座全周数字无缝环幕电影厅,可以更好的展现三峡大坝蓄水前的三峡原貌。


主要展品有: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手迹、孙中山《民生主义》、《大三峡》数字环幕电影。


馆藏综述


据该博物馆2016年7月官网显示,馆藏文物约10万多件,资料5万多件,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珍品有:四川旧石器 500多件,巴蜀文物1000余件,汉画像石、画像砖100多件,历代名窑陶瓷器4000多件,宋元以来名家书画5000多件。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还藏有历史人物明玉珍、张献忠、秦良玉、邹容等人的遗物手迹,以及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朱宣咸、苏葆桢等画家的作品。近现代文物约 3万件,其中有太平天国、重庆教案、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物资料。此外,还有西南民族文物,包括羌、藏、彝、苗、土家等族的工艺美术品5000多件。


馆藏精品

哺乳俑


此展品为汉代文物。高20厘米。红陶合范,头裹包巾,身着宽袍,怀抱乳子,解带而乳,其态融融,其情怡人。




《秋葵鸡黍图》轴


《秋葵鸡黍图》轴是明代的一副古画此幅128.5x78.2公分,全幅 106公分,画中主景,大多被安排在右半边,用笔与著色,也极其沉稳厚重。这些特质,都属於明代院画中典型的面貌。



铜牵马俑


马高51.1厘米、长45厘米、重12.15千克;
俑高43厘米、重6千克。
所处时期:东汉
出土时间:1976年




《琼花真珠鸡》


此图绘琼花一枝,雄锦鸡立于石上,雌者立于下。右部「琼花真珠鸡」题字,又有小款「上兄永阳郡王」,下钤「癸酉□□杨姓之章」,知是宁宗杨皇后所书,并赠与杨次山者。此画右下角小楷书款「臣韩祐」又钤有「榫李」、「子京所藏」、「墨林秘玩」等印,知曾为明项元汴所藏。右部外边有清人姚元之题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又名重庆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与重庆人民大礼堂正对。其前身为1951年3月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6月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9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并加挂“重庆博物馆”馆名,其新馆于2005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据2016年3月博物馆官网信息显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098平方米,展厅面积20858平方米。陈列展览由4个基本陈列、6个专题陈列、1个360度全周电影、1个半景画陈列、1个观众实践中心和3个临时展览构成。


2020年2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自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所有医务工作者实行免费参观政策。2020年11月18日,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

一、我馆基本陈列免费向公众开放。


二、开放时间:


9:00-17:00(16:00后停止入馆,16:45清场,17:00闭馆);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三、讲解服务:

 本馆提供多方式、多语种、多展厅讲解服务,优先推荐观众朋友使用馆内免费WIFI,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享用涵盖十大常设展览和重点临展的免费语音导览和免费视听导览。


四、请勿将各类管制刀具、危险品、打火机、食品、饮料、玩具、宠物及有刺激性气味、无包装易碎、尖锐物等可能影响观众参观或公共安全、文物安全的物品带入场馆。


五、为避免碰撞展柜或观众发生危险,大件物品建议不带入场馆或在寄存中心免费寄存。


六、请观众朋友配合安保人员对其携带物品进行安全检查,并配合公安机关和安保人员对可疑物品的开包检查工作,为快速完成安检,请提前将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取出,经安检确认后再进场参观。


七、入馆前请整理好着装,衣冠不整者谢绝入内。


八、参观时请勿大声喧哗,并请将手机设置为静音以免影响他人参观,


九、参观时请勿触摸展品,


十、场馆内请勿吸烟,


十一、场馆内请勿奔跑、追逐、攀爬、躺卧,


十二、请勿在展厅内摄像,新闻工作者需要,需进入展厅进行拍摄,请提前函至馆方办理相关手续。


十二、请勿使用闪光灯、自拍杆和脚架进行拍照,拍照时请注意自身、他人及展品安全。


十三、请观众朋友协助维持好展厅内的参观秩序和良好的参观环境。


感谢观众朋友的理解与支持!


观众请勿携带物品清单

一、枪支、军用或警用械具类(含主要零部件)及上述物品的仿制品;


二、爆炸物品类,包括炸药、爆破器材、烟花爆竹制品及上述物品的仿制品;


三、管制刀具类,如匕首、三棱刀(包括机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民族刀、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以及其他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刀等;


四、管制刀具以外的利器、钝器,如菜刀、餐刀、大型水果刀、工艺品刀、剪刀、钢(铁)锉、斧子、锤子等;


五、易燃易爆物品,如:酒精、汽油、煤油、柴油、打火机、火柴、发胶、摩丝、指甲油、染发剂、去光剂等;


六、带有毒害性(汞、剧毒农药等)、腐蚀性(盐酸、硫酸等)的危险物质;


七、液体类物品(各类软、硬包装的饮料制品经安检或本人试喝检验后可以带入场馆);


八、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涉及政治、宗教、商业等宣传展示活动的印刷品、宣传品;


九、任何可能影响参观秩序的标语、条幅、旗帜;


十、除上述物品以外,中国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其他可能影响观众参观或文物安全的物品。

馆内收藏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