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物馆 >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0 0

地区云南省 昆明市 官渡区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开始入场,9:10正式为观众提供服务并可进入展厅参观,下午16:30停止入馆,16:45开始清场,17:00正式闭馆) 周一全天闭馆(节假日具体开放时间在微信公众号及官方网站进行公告)

电话0871-67286223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广福路6393号

云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是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16500平方米,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就以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为己任,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是云南省最大的文物收藏单位,我馆同时也是云南省可移动文物最大、最具实力的研究机构和文物鉴定机构。作为云南省的文化重地,这里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前来参观,我们展示了云南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展示着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是人们了解云南历史、领略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


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云南省博物馆在各方面成绩显著,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全力打造国内一流、西南领先、在南亚东南亚有重要影响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在这里,历史与现实相遇、思想与艺术交融,在一代又一代云博人的坚守和期盼中,张开双臂,迎接着八方来客。


暂无内容

从20世纪50年代始,云南省博物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试掘、调查多达数百次,其中影响较大的几次重大考古发掘为:


1955年——1960年先后4次在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这一墓地已成为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被世界考古学界称为“石寨山文化”(亦称“滇文化”)。该墓地共发掘了50座西汉时期的墓葬,出土器物4件,尤其是在6号墓内发现了金质的“滇王之印”,从而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对“滇”的记载。


1972年发掘的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是石寨山文化的又一重要地点。该墓地共发掘了27座古墓,出土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各类文物1300多件,进一步丰富了滇文化的内涵,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批青铜纺织工具,有卷经杆、刷形器、梭口刀、弓形器纺轮针线盒、筒、锥、针、绕线板等,是研究云南纺织史的重要资料。


1975年——1976年,在楚雄万家坝发掘了79座古墓,时代为春秋——西汉。出土文物1245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土了5面春秋时期的铜鼓,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铜鼓。1977年至1982年连续7次对曲靖珠街八塔台古墓群进行了发掘。在7米多高的巨大封土堆上,层层叠压着东周——明代的古墓葬。其中,东周至两汉的墓葬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文物200多件,较重要的有铜鼓、铜釜、扣饰、矛、戈、剑及陶鼎等。南诏——明的墓葬均为火葬墓,随葬品不多,但其火葬罐形式却复杂多样,为云南火葬墓的分期提供了较科学的依据。八塔台古墓葬区沿续近两千年,经历若干朝代,这一奇特现象,在中国考古史上是不多见的。


2022年5月16日,云南省博物馆恢复正常开放。

六大基本陈列


《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



展览围绕重大地质发现、重要遗址,展示云南史前时代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展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渊源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宗教艺术和文化差异,这个展厅是云南省博物馆新馆展览的一大亮点和重要的科普教育展览。


该展分为生命大爆发、恐龙世界、从猿到人、新石器时代4个部分。展示云南享誉世界的远古生物与地质、人类起源与民族多元格局形成原因等内容,展览以沙盘、文物、模型、影视资料、场景再现、高新电子设备等等国际前沿的技术,展示云南独特的地质发展史和地理、地貌特征及其在生物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独特的价值。


《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



云南省隶属边疆,历来被视为“蛮夷之地”,但旧石器考古中“元谋猿人”的惊人发现、青铜时代的滇王金印横空出世,证明了云南远古文化的超前发展与青铜时代的滞后状态。《云南青铜时代》以《史记》、《汉书》中对云南战国、西汉时期的重要文字记载为依据,汇集云南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世人揭露云南青铜文化的真实面貌;以全省为视角,以滇国为重点,再现司马迁笔下神秘的“滇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边疆部落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前国家性质的“酋邦”社会,最终并入西汉帝国“大一统”版图的具体历程。


展览分为云南青铜器时代的开端、云南青铜时代概况、西南夷的翘楚——滇国、汉代的益州郡4个部分,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形象化的展现,以及精美文物的直观陈列,做到历史感与审美效果的统一,使观众“重返古滇国”,重新认识云南青铜文化的光辉灿烂,感受云南古代文化与内地的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的连续性,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保持国家安定团结,民族和睦相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做出“以古例今”的典型示范效应。


《南中称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云南》



东汉至魏晋时期,中原政局动荡、朝代更替频繁。在云南,盛极一时的滇王国逐渐走向衰落,导致了青铜文化的没落。战乱加剧了人口流动,大量汉族迁入云南,为云南带来了汉文化的春风。汉文化与云南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渗透,也加速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步伐。


展览分为汉民南迁、南中大姓、霍承嗣墓、大姓没落4个部分,以汉夷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主线,选择标志性的目的在于展现处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自古以来就与中原内地的紧密联系。使观众在感性了解云南历史的同时,感受到云南古代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


《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



唐初,大理地区居住着白族和彝族祖先白蛮(僰)和乌蛮(叟和昆明)等民族,公元738(唐开元26年)年蒙舍诏统一六建立南诏政权,随后不断向四面扩张,其统治区域,东至今云南曲靖地区,东南达今越南北部,西南直达今缅甸曼德勒,北以大渡河为界,东北达今贵州遵义一带。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的领土范围,并一直与宋朝通好,保持着臣属关系。公元1253年,忽必烈为对南宋进行包抄,渡过金沙江攻陷大理,大理国灭亡。南诏大理国自公元649年始,至1253年止,至604年,与唐宋王朝相始终。南诏与大理国是云南地方文化大发展的时期,首先是疆域内文化充分融合,形成了今日云南多民族和谐统一的格局,其次是佛教在云南大力发展,成为国教,大理国段氏22代君王中,有9人禅位为僧,云南(大理国)也因此被誉为妙香佛国。


展览分蒙氏崛起的传奇、南诏历史的印记、大理国的沉浮、佛陀的世界4各部分,主要展示云南唐、宋时期约600年间的历史展览基本按时间顺序分割,分别交代南诏出现的背景、南诏的建立、南诏历史的重大事件和大理国的简要历史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建筑服饰和习俗等,最后以五方佛为中心的场景作为结语,突出南诏、大理国文化的特色。本陈列将在史料记录的基础上,择其要点,让观众对这南诏、大理国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发挥博物馆历史教育、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



元、明、清被视为云南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三个历史时期,在此阶段,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外来民族大量进入云南,与当地土著居民一起聚居,繁衍人口,云南“夷多汉少”的局面被打破,形成汉族人口占大多数的多民族融合格局。此后,作为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云南包括汉族在内的26个民族4000万人口和睦共处,在这些民族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民族,他们和其他民族一起,创造了丰富绚丽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成为云南最显著的文化多样性特征。


云南多民族聚居格局早在汉代就已出现雏形,至元明清时期,汉族人口的大量进入改变了只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局面,逐步确立了以汉族为多数人口的格局。大量史籍开始出现对云南民族先民的记录,各民族开发边疆、交融、发展和演变,是云南多民族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云南行省——元明清时期的云南》梳理文献对各民族源流的资料,将历史进程中云南各民族的文化真实面貌呈现出来,以文物陈列和场景复制等手段,从历史和文化角度阐释汉文化进入云南并与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状况。


《风云百年——近现代时期的云南》



行色匆匆的百年间,云南人奔走在这篇高山红土地上,为自己的和国家的自由,作出可歌可泣的牺牲,经历百年的曲折道路,终获自由之心。


云南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关头,曾屡屡显露出引人注目的锋芒。辛亥革命时期的重九起义,为云南奠定了良好的民主革命基础。1915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起义首先爆发于云南,又使云南再次成为民主革命的主战场。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由后方变为前线,在这里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反攻第一仗。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使云南走上了争取民主和平的道路。这一系列彪炳史册的重大事件,使云南一再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与和平的发端。


展示脉络依照百年历史的顺序,分为“内忧外患”、“倚剑南天”、“燎原星火”、“金沙水拍”、“滇迤烽火”、“曙光初现”6大主题,展厅空间依主题演绎出“暮色的古城”、“灰暗的战场”、“黎明的曙光”3大氛围,巧妙地结合不同材质和灯光,述说空间的故事。展厅空间一开始为T型所切割的曲折道路,曲折的墙面,带给观众紧张压迫的空间感,直到最后为开阔明亮的出口,给予观众如释重负的心情,加深观众的参观印象。

风俗图


清代文物。纵156厘米、横45.5厘米。一组6张。反映云南古代少数民族社会生产、风俗民情等内容。题材涉及采槟榔、乘象、狩猎、沐浴、写经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画面细节刻画十分真实、生动,是了解古代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及其重要的形象资料。蚀花石髓珠


大理国写经


大理国文物。宽23厘米。佛教的经书典籍作为佛教三宝之一,是记录佛陀及其思想的载体,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这件写于大理国天开十年(公元1214年),经文中夹写梵文,为云南佛教密宗写经、刊经的一大特色。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


瑶族银顶板


直径15厘米,重260克。圆形,中间錾刻太阳纹,有芒10束,芒间錾乳钉纹10枚,其余部分满錾规整的几何纹,装饰圆满,边镶两圈银片。这是瑶族支系之一顶板瑶妇女佩带的头顶饰物。


金臂甲


西汉文物。高18.8厘米。防护类兵器,呈圆筒状,上粗下细,与人的手臂相合;通体无纹饰;筒侧开口,边沿有长方形穿孔,造型规整,做工精细。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首枚《云南省人民政府印》


1950年文物。高12厘米。此印背细线行书铭刻“云南省人民政府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 日”、“第柒捌号”等字样。有中央人民政府颁发,方形,承袭了中国印玺的传统,但印文没有沿习惯使用篆书、隶书,采用的是宋体字。端庄的宋体印文简单易认、一目了然。8个字的印文排为两行,每行4个字,搭配颇为整齐、严肃。粗阔的边缘,使精细刻铸的文字显得有力刚强。这方印章的形制和印文字体,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枚印章是几一致的,只是印章边长大小有差别。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一枚印章在失去其功效后,应被立即销毁,但是这枚印章完好保存,成为历史的见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档案价值。

云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是云南省文化厅领导下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占地面积15亩,11740平方米,建筑面积16465平方米,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库房面积3007平方米。在职人员74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3名,高职17名,博士1名,硕士2名,海外归国专业人员2名;建馆以来,经过考古发掘、调查征集、社会收购和接受捐赠等方式,已经收藏了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共计20余万件,是云南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其中闻名中外的有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西汉时期的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北宋郭熙的《溪山访友图》、大理国时期的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大理国时期的金翅鸟,等等。云南省博物馆利用丰富的藏品,举办过不同内容的陈列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云南的社会历史文化面貌。


建馆以来,云南省博物馆先后有数十个展览在美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展出。现每年观众50万人。2007年5月18日,云南省博物《滇国——云南青铜文明陈列》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07年6月,云南省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云南省博物馆还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十五家重点博物馆”之一;2008年5月18日开始,云南省博物馆对外永久性免费开放,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在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众”的理念,不断汲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博物馆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大胆创新,开拓进取,争取成为立足中国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博物馆。

开放时间

9:00-17:00

周二至周日 (9:00开始入场,9:10正式为观众提供服务并可进入展厅参观,下午16:30停止入馆,16:45开始清场,17:00正式闭馆)


周一全天闭馆(节假日具体开放时间在微信公众号及官方网站进行公告)


交通方式

公交:

官渡区政府站:169路、252路、a12路


地铁:

星耀路站:地铁1号线 下车后步行至子君村(彩云北路)站并搭乘z84路,在广福路口(古渡口路)站下车


预约服务


个人预约

关注云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回复“预约”了解


团队预约

团队预约电话/服务咨询电话:0871-67286223
预约时间:每周二至周日,每天9:00-16:30(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注意事项:

疫情防控政策请关注云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回复“参观”了解。      

  一、观众参观须知


1、参观观众在入口处依次接受安检,方可入馆参观;如自带液体饮料须经本人试喝检验后可以带入场馆;自带食品经安检后可以带入场馆,展厅内请勿进食,请您在指定区域就餐;场馆内请勿吸烟;


2、请勿将各类管制刀具、打火机、光盘、危险品、脚架及录像机带入场馆;


3、为快速完成安检,请尽量不要携带大件的箱和包入场,如已随身携带,请先至大件物品寄存处办理寄存后再进入场馆参观;


4、违禁的私人物品请于大件物品寄存处寄存或馆外自行处理;


5、请文明参观,衣冠不整者、酗酒者、携带宠物者,请勿入内;学龄前儿童、小学生须有监护人带领参观;高龄老年人、行动不便者须有亲属陪伴参观;


6、参观时请勿大声喧哗,并请将手机设置为静音以免影响他人参观;


7、参观时请勿触摸展品、展柜和各种消防开关;请勿在场馆内奔跑、追逐、攀爬、躺卧;爱护馆内外公共设施、花草树木,如有损坏须照价赔偿;


8、请您协助我们维持好展厅内的参观秩序和良好的参观环境;


9、为确保展品安全和观众人身安全,维护安全有序的参观环境,馆内谢绝使用电动轮椅。部分观众自行携带入馆的电动轮椅须到服务台办理换借手动轮椅后再行参观。

二、参观拍摄须知


1、云南省博物馆举办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欢迎观众拍照留念,请勿使用闪光灯、自拍杆和脚架,拍照时请注意自身、他人及展品安全。引进的临时性展览,将依据办展协议确定是否可以拍照,若不可拍照,将在展厅内设立明显的提示标识。请您注意查看或咨询展厅服务人员。


2、新闻记者若因工作需要,须进入展厅进行拍照,请参照《云南博物馆新闻采访办法》的相关规定办理手续。

三、观众存包须知


1、本馆存包处专为我馆观众设立的临时寄存行李包裹的场所,非来馆参观的游客请勿使用;


2、观众携带的大件拉杆箱、行李箱及包裹等物品,须在大件物品寄存处办理寄存;


3、观众存包前请自觉接受安全检查,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及易腐蚀性化学物品和国家明令禁止的物品,未经过安全检查的物品不予寄存;


4、存包处不予存放现金、首饰、易损易碎等贵重物品;


5、观众如存放电子产品、各类收藏品等特殊物品,需如实填写《物品存放登记表》并由本人签字后方可寄存,物品寄存期间出现损坏等后果由寄存人自行承担;


6、观众应妥善保管好存包凭证,凭证取回所存物件。存包凭证如有丢失,应立即办理挂失手续(需缴纳存包卡工本费20元),丢失期间所存包件若被冒领,所造成的损失由寄存人承担;


7、办理存取手续一律在存包处前台,禁止进入存包室内;


8、所存物品请于当日16:50前取出,闭馆后不再办理取包手续(夜场至闭馆时间);


9、留存物品出现变质、自然损坏等情况由物品所有人承担,食物类物品在存放期间发生变质等情况,工作人员有权进行销毁处理,超过30天仍未取走将视为丢弃,工作人员将进行销毁处理。

四、请勿携带的物品清单


1、枪支、军用或警用械具类(含主要零部件)及上述物品的仿制品;


2、爆炸物品类,包括炸药、爆破器材、烟花爆竹制品及上述物品的仿制品;


3、管制刀具类,如匕首、三棱刀(包括机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民族刀、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以及其他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刀等;


4、管制刀具以外的利器、钝器,如菜刀、餐刀、大型水果刀、工艺品刀、剪刀、钢(铁)锉、斧子、锤子等;


5、易燃易爆物品,如:酒精、汽油、煤油、柴油、打火机、火柴、发胶、摩丝、指甲油、染发剂、去光剂等;


6、带有毒害性(汞、剧毒农药等)、腐蚀性(盐酸、硫酸等)的危险物质;


7、液体类物品(各类软、硬包装的饮料制品经本人试喝检验后可以带入场馆);


8、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涉及政治、宗教、商业等宣传展示活动的印刷品、宣传品;


9、任何可能影响参观秩序的标语、条幅、旗帜;


10、除上述物品以外,中国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其他可能影响观众参观或文物安全的物品。

馆内收藏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