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全国农业展览馆和中国农业博物馆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直属事业单位。全国农业展览馆是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兴建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其地理位置、规模、布局和风格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1959年9月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中国农业博物馆是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基础上筹建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198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担负着宣传党和国家“三农”政策、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促进农产品流通促销、普及农业知识、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农业文明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占地面积43公顷,其室内可用于展览的面积21000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约40000平方米,会议室、宾馆等展览配套设施完善,可满足各种类型展览和各种公共集体活动的需要。中国农业博物馆室内陈列面积为6600平方米,包含《中华农业文明陈列》等六个室内基本陈列;室外展园古代传统农事园、现代科学农事园两部分组成,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先后获得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国际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中国农业博物馆和全国农业展览馆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直属事业单位。全国农业展览馆是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兴建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其地理位置、规模、布局和风格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1959年9月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中国农业博物馆是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基础上筹建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198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
1987年9月,博物馆举办开馆一周年小型展览,向捐献文物、农具、书籍的各界人士颁发收藏证书,请知名书画家现场创作,正式确定中国农业博物馆馆徽。
1991年"中国能源馆"开馆、"百草园"建成,博物馆展陈面积近万平方米。
2006年起,国家先后投资近3亿元对博物馆的馆舍、园区和展陈进行改造。
2009年9月,改造后的中国农业博物馆新馆陈列重新对外开放。
2012年,中国农业博物馆获批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9月24日,中国农业博物馆庆阳分馆在甘肃省庆阳市挂牌成立。
中国农业博物馆由十座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单体展馆组成的建筑群以及综合楼、藏品库房、文化产品用房等配套设施组成。1号馆位于馆区正面主轴线上,2、3号馆分列北南两侧,一字排开;4号馆与5号馆、6号馆与7号馆两厢对称;8、9、10号馆在馆区南侧后方,成"品"字型排列。1、2、3号馆后面,三湖相连,水面面积达41000平方米。展馆之间由长廊、方亭或柱廊连接,长廊两侧栽植了各种花草树木。
基本陈列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厅在2号馆和4号馆,陈列面积约4850平方米,展线900余米,文物展品1000多件套,该陈列主要内容包括贯穿古今万余年的中国农业历史,展示古代农业的"四大发明"、近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当代农业科技的进步。陈列由序厅和农业文明的演进、犁锄镰磨的发明与传承、水利工程与水的利用、养殖业的起源与发展、纺织技术的起源与传播、西学东渐与实验农学、前进中的共和国农业等八个专题组成。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
传统农具陈列馆的展品是农业博物馆研究人员在二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收集、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从全国各地征集4000多件不同功用、类型、式样的传统农具精选出来的。为了清晰展示中国传统农具的成就,传统农具陈列按照农业生产的具体工序,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灌溉、收获、运输、脱粒、加工、称量九个单元来展示。展示面积400平方米,主展线98延米,文物展品150多件套。
青少年科普陈列
青少年农业科普馆是中国农业博物馆推出的一个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展览,面积有650平方米,集声、光、电等一系列先进的展示手段于一身。科普馆在展示内容上分为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活、农业与环境三个部分。整个展厅内部都以绿色为主,分割成大小不同样式各异的小空间。青少年农业科普馆以农业知识为内容,以科技为主线,以互动为手段,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
彩陶中的远古农业陈列
彩陶馆陈列面积约300平方米,以"彩陶中的远古农业"为主题,收藏有甘肃、青海等地出土的彩陶二百余件,其中大部分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彩陶馆位于中国农业博物馆10号馆,整个展区呈圆环形,分为"社会与生活"、"农业与自然崇拜"、"渔猎与采集"、"农耕与编织"四部分内容。
中国土壤陈列
中国农业博物馆土壤陈列馆陈列面积约400平方米,展示了数十种代表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整段标本,以土壤标本为主要载体,辅助以典型特征的相关农作物,利用文字、图表、模型、绘画、音像和多媒体技术,以及一些互动项目,介绍土壤的相关知识,展示土壤与农业、土壤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全方位增强观众对土壤的认知,培养观众对中国丰富的土壤资源的自豪感,唤醒观众对中国严重的土壤问题的危机感,逐步培养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意识。
室外农业文化展示区
中国农业博物馆有近万平方米的室外农业文化展示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室外展园",它将传统与现代两组雕塑群分立于南北园林之中,以农耕文化为主线,通过雕塑、园艺等艺术形式营造农耕场面,与博物馆园林规划和整体建筑风格统一和谐,营造了浓郁的农业文化环境,成为博物馆室内陈列的自然延伸。
折叠流动陈列
台湾蝴蝶展览
台湾蝴蝶展览从台湾木生昆虫博物馆引进,蝴蝶种类共计500余种2000多只,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品种;精心制作的17块展板,详细介绍了蝴蝶的一生、生活的环境等大量与蝴蝶有关的科普知识;用蝴蝶翅作的世界名画如:《拿破仑》、《拾麦穗》、《牧羊女》等。台湾木生昆虫博物馆建馆历史悠久,珍藏着许多世界著名昆虫标本,是中国两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昆虫博物馆之一。
五彩贝螺展
五彩贝螺展览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与社会上私人收藏爱好者合作办展的首次尝试。它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余件贝螺标本,其中有不少是世界名贵稀有贝螺品种,如鹦鹉螺、大法螺、黄金宝螺、翁戎螺、西太平洋左旋角螺等。展览还通过展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贝螺动物的轶闻趣事:会"飞"的贝、古老的鹦鹉螺、贝类之王、货贝、珍珠的诞生、会凿船的船蛆、会造"烟幕弹"的乌贼、大法螺的故事、贝壳收藏家。
《爱我中华·保护环境》图片展
"爱我中华·保护环境"图片展览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从"大好河山、美丽家园"、"环境污染、祸国殃民"、"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碧水蓝天、任重道远"、"标本兼治、国泰民安"等五个方面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该展览介绍了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世界和中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介绍了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知识。
微缩中国传统农具展
微缩传统农具展览按照1:4~10的比例将传统农具制作成模型,包括犁、耙、踏犁等耕作器具,桔槔、拔车、担桶等灌溉器具,牛车、推车等田间运输器具,稻桶、吊筛、石滚等收获器具,还有生活器具共140多件。配套有反映中国农具发展史的科普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