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物馆 > 天水市博物馆
天水市博物馆
0 0

地区甘肃省 天水市 秦州区

开放时间每天上午8:00 - 12:00;下午 14:00 - 18:00 开放

电话 0938-8227304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

天水市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成立于1979年,1986年由天水城隍庙搬迁至天水伏羲庙,2009年10月,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361平方米。

天水博物馆馆藏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书画古籍、杂项、民俗文物、现代书画和古钱币等,共计31909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2048件,藏品以天水区域内的出土文物为主,以周边地区出土的较为珍贵的文物为补充,形成完整了的文物藏品体系。

2009年,天水博物馆获得“中华旅游文化杰出贡献奖”、“中华旅游文化品牌博物馆”称号;2010年,被甘肃省文物局表彰为甘肃省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 ;2016年,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7年,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

暂无内容

1958年,天水地区博物馆成立。


1962年,天水地区博物馆撤销。


1979年11月,天水地区博物馆复建。


1985年9月,天水地区博物馆改名天水市博物馆。


1986年,天水市博物馆由天水城隍庙搬迁至天水伏羲庙并正式对外开放。


2003年8月,天水市博物馆网站(原名伏羲庙官方文化网)开通。


2008年,天水市博物馆修建了历史文物陈列馆。


2021年1月5日,天水市博物馆新馆项目开工  。

天水市博物馆于1979年11月恢复建馆,副县级建制,隶属于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1986年由天水城隍庙搬迁至天水伏羲庙,形成了馆庙合一格局。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单位、甘肃省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国对仗理论发源地、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担负着天水地域内历史文物、民俗文物的征集、保管修复、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伏羲庙、胡氏古民居建筑(南北宅子)的保护维修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昊伏羲祭典”礼仪的保护与传承等多项工作职能。


天水市博物馆现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80平方米,历史文物陈列馆展览内容以“文化天水”为主线,包括序厅、天水通史陈列和彩陶、青铜器、耀州窑瓷器、书画碑拓等6个专题陈列展、1个隋贴金彩绘围屏石榻特展、1个宋墓复原展、1个伏羲功绩展、2个临时展厅和1个多媒体演播厅,全面展示了天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2009年9月实现免费对外开放,目前年接待游客90万人次。

综述
天水博物馆馆藏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书画古籍、杂项、民俗文物、现代书画和古钱币等,共计31909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2048件,藏品以天水区域内的出土文物为主,以周边地区出土的较为珍贵的文物为补充。


部分展品


春秋瓦纹铜匜

1993年天水市秦州区出土,通高9.6厘米,口横径18.3厘米,重690克,体呈瓢形,长流,兽形鋬饰夔龙纹,上腹及流饰重环纹,下腹饰瓦纹三道,四扁形足。铜匜是礼仪活动中盥洗用的水器,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6] 


东汉模印狩猎纹画像砖
天水市甘谷县出土,长44.1厘米,宽44.3厘米,厚3.2厘米。砖体为清灰色,长方形,砖面上下由双凸棱弦纹分为四部分,各部分画面内容相同。画面主体为一骑奔马猎人,回头张弓射击扑来的猛虎。其旁另有两虎逐兽的场面,极富动感。狩猎纹饰属于东汉画像砖表现的典型内容,和画面中充溢的动势共同反映出汉代人对生命的感悟和艺术思想的追求。


十六国时期青铜坐佛造像
高10.6厘米,佛半圆形高肉髻,面形丰圆,弯眉细目,鼻直唇厚,神情庄严肃穆,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台座之上,袈裟自然下垂于座前,台座呈方形并饰狮子护法,这件佛造像是研究中国西北陇东南地区佛教早期艺术的珍贵资料。

唐六臂十一面观音鎏金铜造像
天水市秦州区水月寺传世品,通高84.5厘米,菩萨跣足立于莲台上,菩萨头戴花冠,面容沉静,双目微垂,束发披于两肩,正面头顶有化佛,另十面绕冠均匀排列。菩萨身生六臂,正面两臂胸前合十,侧身两臂自然下垂,两臂上举。胸前佩挂璎珞,袒露右肩,披帛自肩及臂自然飘垂,下着长裙。整尊造像庄重丰满,富贵典雅,具有佛教中汉传密教造像的风格。


唐舞马陶俑
1976年天水市秦州区出土,长42厘米,宽18厘米,高42厘米,重4780克。通体灰白,头、颈、鞍等处涂红。马身备鞍鞯,头饰鞅、辔、勒,前左蹄弯曲提起,长鬃随马首偏向右边,张嘴嘶鸣,缚尾,体态矫健奔放,骨骼雄劲有力,双目炯炯有神,仿佛正在随音乐翩翩起舞。

宋耀州窑十三瓜棱执壶
高22.1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1.3厘米,重550克,喇叭形口,直颈,鼓腹,腹上饰有宋代流行的瓜棱纹十三条。圈足外撇,肩一侧附细长流,另一侧与口沿连接一条宽带状执柄,柄身略弯。口沿下、颈部、肩部饰弦纹。造型规整,挺拔俊秀。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晶莹温润。执壶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瓜棱壶是宋代常见的器型,各窑均大量烧造。此壶是宋代耀州窑瓷器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综述

天水博物馆馆藏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书画古籍、杂项、民俗文物、现代书画和古钱币等,共计31909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2048件,藏品以天水区域内的出土文物为主,以周边地区出土的较为珍贵的文物为补充。


部分展品


春秋瓦纹铜匜

1993年天水市秦州区出土,通高9.6厘米,口横径18.3厘米,重690克,体呈瓢形,长流,兽形鋬饰夔龙纹,上腹及流饰重环纹,下腹饰瓦纹三道,四扁形足。铜匜是礼仪活动中盥洗用的水器,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6] 


东汉模印狩猎纹画像砖
天水市甘谷县出土,长44.1厘米,宽44.3厘米,厚3.2厘米。砖体为清灰色,长方形,砖面上下由双凸棱弦纹分为四部分,各部分画面内容相同。画面主体为一骑奔马猎人,回头张弓射击扑来的猛虎。其旁另有两虎逐兽的场面,极富动感。狩猎纹饰属于东汉画像砖表现的典型内容,和画面中充溢的动势共同反映出汉代人对生命的感悟和艺术思想的追求。


十六国时期青铜坐佛造像
高10.6厘米,佛半圆形高肉髻,面形丰圆,弯眉细目,鼻直唇厚,神情庄严肃穆,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台座之上,袈裟自然下垂于座前,台座呈方形并饰狮子护法,这件佛造像是研究中国西北陇东南地区佛教早期艺术的珍贵资料。

唐六臂十一面观音鎏金铜造像
天水市秦州区水月寺传世品,通高84.5厘米,菩萨跣足立于莲台上,菩萨头戴花冠,面容沉静,双目微垂,束发披于两肩,正面头顶有化佛,另十面绕冠均匀排列。菩萨身生六臂,正面两臂胸前合十,侧身两臂自然下垂,两臂上举。胸前佩挂璎珞,袒露右肩,披帛自肩及臂自然飘垂,下着长裙。整尊造像庄重丰满,富贵典雅,具有佛教中汉传密教造像的风格。


唐舞马陶俑
1976年天水市秦州区出土,长42厘米,宽18厘米,高42厘米,重4780克。通体灰白,头、颈、鞍等处涂红。马身备鞍鞯,头饰鞅、辔、勒,前左蹄弯曲提起,长鬃随马首偏向右边,张嘴嘶鸣,缚尾,体态矫健奔放,骨骼雄劲有力,双目炯炯有神,仿佛正在随音乐翩翩起舞。

宋耀州窑十三瓜棱执壶
高22.1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1.3厘米,重550克,喇叭形口,直颈,鼓腹,腹上饰有宋代流行的瓜棱纹十三条。圈足外撇,肩一侧附细长流,另一侧与口沿连接一条宽带状执柄,柄身略弯。口沿下、颈部、肩部饰弦纹。造型规整,挺拔俊秀。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晶莹温润。执壶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瓜棱壶是宋代常见的器型,各窑均大量烧造。此壶是宋代耀州窑瓷器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

天水市博物馆,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361平方米,有基本陈列9个,分为走进天水——序厅、文化天水——通史陈列厅、翰墨集萃——天水名人书法厅、地杰人灵——天水历史名人厅、甄陶天工——馆藏彩陶陈列厅、范金琢玉——馆藏瓷器陈列厅、铜华泛美——馆藏青铜器陈列厅、丝路瑰宝——隋代贴金彩绘围屏石榻特展厅、至孝天堂——宋墓搬迁复原展,有临展厅2个,还有一座高清数字影院。


天水市博物馆新馆位于秦州区金家庄片区,总投资3.8亿元,占地23.4亩,总建筑面积3.59万平方米,是集展览、教育、旅游、文创、商业、研究、会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 地址

天水市博物馆座落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


  • 门票

免费(当日凭有效证件领票,每天限时限量免费参观,17:00停止发票,团体参观需提前一天预约)。


  • 开放时间

每日8:40-17:30,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馆内收藏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