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建邺区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参观时间:8:30—16:30 (17:30闭馆)
电话025-86612230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在邓小平亲自关心下,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长为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纪念馆。
目前,纪念馆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等三个基本陈列,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日军“慰安妇”制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共展出近4000幅照片,9992件各类文物,262部影像资料,智慧而严肃地表达了暴行、抗争、胜利、审判、和平五大主题。其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牧师用于拍摄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像的摄影机和影像资料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纪念馆内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分别展示了1984年、1998-1999年以及2006年发现的遇难同胞遗骸。2015年12月,“三个必胜”新展馆和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建成后,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达2万平方米。分布有7处广场、23座单体雕塑和一座大型组合雕塑、8处各种形式的墙体、17座各种造型的碑体。
纪念馆是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日军“慰安妇”制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综合型博物馆,大量的文物、照片、历史证言、影像资料、档案以及遗址对历史真相做了完整的阐述,每年都会投入资金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慰安妇”制度受害者、抗战老兵等群体进行援助。
自1985年8月15正式建成开放以来,截止到2018年底,共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近亿次。先后接待了习近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美国前总统卡特、捷克总统泽曼、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海部俊树、鸠山由纪夫、福田康夫、哥斯达黎加前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里亚斯,澳大利亚参议院议长玛格丽特·里德、韩国前总理姜英勋等;3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驻沪总领事也曾来馆参观。近年来,近百次接受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和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媒体采访。
纪念馆199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先进集体。
从2014年12月13日起,纪念馆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
1982年,日本文部省审订通过的历史教科书将“侵略中国”的记述改为“进入”。日本在教科书事件里美化其侵略历史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
1983年底,南京市人民政府经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始筹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了“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领导小组,由当时的南京市市长张耀华任组长。
1985年2月3日,邓小平到南京视察,题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邓小平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建设,工程随即于2月20日(正月初一)动工,当年8月15日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日当天建成开放,同时南京市还在17处大屠杀遗址设立纪念碑。
1985年8月15日,南京人民政府于建成并开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场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故又称江东门纪念馆。
199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始二期工程建设。
1997年12月12日,二期工程竣工。
2002年12月12日,“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建成开放。
2004年3月1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全国率先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当年接待观众就达114万人次。以后的两年,2005年接待观众达220万人次,2006年仅上半年接待观众就超过130万人次。
2005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原馆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奠基。
2006年6月26日起,闭馆扩建。
2007年,在中日双方努力下,紫金草花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动工 。
2007年12月13日,重新开放的纪念馆继续实行免费开放政策。
2009年,紫金草小女孩铜像建成 。
2015年5月,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开始修缮,完成后将做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开放。
2015年12月1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对公众开放。
2015年12月7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9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捐赠仪式。美国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三任会长邵子平、陈宪中、姜国镇,捐赠了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影像“37分钟”版“一寸盘”。经专家论证,马吉影像“37分钟”版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文物和证据价值。
2021年9月18日上午9时18分,江东门纪念馆举办了“去世幸存者熄灯仪式”,共同悼念今年以来去世的8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同时提醒世人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
整体布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等4个功能性区域。
(一)展览集会区:该区分为史料陈列厅和集会广场。史料陈列陈列展示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集会广场上有主题雕塑—冤魂呐喊、标志碑、灾难之墙、和平大钟,每年的12月13日,人们都会在这里集会,公祭遇难同胞,撞响和平大钟,发表和平宣言。
(二)遗址悼念区:该区包括“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狂雪》诗碑墙、石壁墙与邓小平手写馆名、墓地广场、浮雕《劫难》《屠杀》《祭奠》、“母亲的呼唤”立雕、“万人坑”遗址陈列和悼念广场祭场、冥思厅等。
(三)和平公园区:该区以和平为主题,是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和平交流的重要场所。包含胜利之墙、和平公园、汉白玉雕塑《和平》、紫金草花园、日本友人植树林等。
(四)馆藏交流区:该区是寓馆藏、交流、办公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域,其主要设施有学术报告厅、图书馆、特藏库等。
一期和二期场馆导览示意图
一期工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期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齐康设计,以“生与死”、“痛与恨”为主题,建成史料陈列厅、电影放映厅、遗骨陈列室及藏品库等,被评为“中国80年代十大优秀建筑设计”之一。
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该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陈列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广场陈列由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等3个外景陈列场所组成。其中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
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
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1985年建馆时,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1998年4月以后,又从该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内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表层土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馆的整体设计形状为“和平之舟”,像是一座拔地而起的船头造型。从侧面看,又像一把被折断的军刀;从空中看,又是一个化剑为犁的立面。展馆的建筑设计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持,外观大气肃穆,设计布局寓意深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半部分寓意为“白骨为证、废墟为碑”,后半部分体现了“人类家园、走向和平”。整个建筑设计构思可以用“死亡、和平”四个字来概括。
二期工程的新馆陈列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指导思想,强调以史实说话。基本陈列“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得到扩展,还新增两个小型专题展览:“胜利一九四五”及“‘万人坑’遇难同胞遗骸展览”。
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与一期工程展馆相比,二期工程的展馆的占地面积增长了3倍,达7.4万平方米,展示的文物从100多件扩大为3000多件。新馆完整保留了原馆遗址和场馆部分,同时向东西两方延伸。东部拔地而起的高大“船头”是陈列丰富的展厅,周边庄严肃穆的广场可容纳万人集会;中部是原馆的遗址悼念区;西部大片开阔区域是树木葱茏的和平公园。
展览陈列区达到9000多平方米,很多文物都是首次面世,如新发现的南京八卦洲埋尸记录、当时金陵女大教师程瑞芳的日记等。展览陈列区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名为《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的基本陈列,主要展示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二是名为《胜利1945》的专题陈列,主要展示1874年至1945年间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1945年9月9日南京受降典礼及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以及华北、华南及台湾受降典礼等史料。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还有遇难同胞遗骸遗址陈列,展示的是1985年和1998年两次发掘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用典型、有说服力的图片以及相关文物,简要展示了两次发掘和考证的全过程。
新馆展陈有三个明显的改变,一是内容上新增了南京保卫战的内容,扩充了日军轰炸南京的内容。二是文物及影视资料大量增加,影视资料由4部增加到100多部,特别是近几年新发现的史料、文物等大量运用在新展览中。三是较多地运用了富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表现形式。新展增加了当年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的证词;为4000名幸存者等历史证人制作了个性化档案;为当时施援的外籍人士制作了专题资料。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工程(俯瞰)
三期工程
三期工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及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倪阳共同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设计,该团队担当了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工程等多个重大工程。三期工程的设计风格上与已建成的纪念馆部分协调、呼应,又凸显自己的特色。二期工程主要凸显沉重、哀悼,而三期除了有哀悼之意外,还凸显圆满、胜利、浴火重生的主题。
从江东中路步行过一座小桥,便可以到达新建的三期新馆。首先是一片开阔的草坪,成椭圆形,这里就是胜利广场。广场面积约80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1万人集会,未来一些重大的纪念活动可在此举行。椭圆形的广场,寓意抗日战争胜利,代表着圆满。广场又被称为“九九广场”,一方面是因为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另一方面因为从空中俯瞰,广场边的两条路径像两个“9”,因此得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广场并不是平的,广场的外围被抬高,抬高的广场下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沿广场两侧的坡道向上是纪念馆的屋顶公园,有七八千平方米,有石凳可供参观者休憩。站在屋顶上,可俯瞰周围的景色。广场加上屋顶公园是三期设计的一大特色,强调了开放式。三期的胜利广场和屋顶公园是完全开敞式的,全天对外开放,成为周边居民的绿色休闲空间。
沿着胜利广场的是围成了半圈的铁红色墙体,最顶端是一个类似“7”字形的标志物,这就是“胜利之墙”。这座墙由钢板用喷硫水的方式加快生锈,锈到一定程度时再将溶液洗掉,将其固化。胜利之墙就像一只抽象的凤凰,“7”字形的标志物是凤凰的头部,后面的墙体是身体和尾巴,象征着凤凰浴火重生,中国迎来抗战胜利。而铁红色也代表着八年抗战的血与火,抗战胜利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这面胜利之墙一直延伸到广场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
胜利之墙后面就是胜利之路,首先下沉进入两片高墙之中,随着坡道逐渐上升,越来越明朗。最终走到胜利之路的制高点,这里设置有火炬台。据悉,这里平时有两束灯光打入空中,而遇到重大的活动,火炬台上的“胜利之火”将熊熊燃起。
三期工程的主体色调为灰色,延续二期的色调。整体建筑加上胜利广场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一共分为三层,展览在负一层和一层。而建筑呈现东高西低的特色,东侧最高也就在12-13米。胜利之路的火炬台略高,为16米。而建筑最有特色的是它四周全由灰色立柱支撑。灰色立柱与中间的椭圆广场代表着“万众一心”,而建筑东立面恰巧有77根立柱,象征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七七事变”。
在馆内中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序厅是一个直径为20米左右的椭圆柱体。参观者先乘坐横穿序厅的自动扶梯,来到负一层开始参观。序厅内运用声光电的效果,展示一些图片、影像,增加参观者的空间体验性。
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是一座绿色建筑,节能环保。运用种植屋面、透水混凝土地面、太阳能光伏发电、自然光的利用、风道拔风、中水回收等节能措施,既满足了艺术空间效果也体现了当前节能生态环保的理念。馆里布展展览名为“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大型主题展览”,包括抗战胜利、受降、审判战犯、战后国际秩序等内容,用1000多张图片展示了这一段历史。除了图片外,还有一些征集文物,如江苏仪征发现的侵华日军河用炮艇、从云南征集来的盟军军用吉普车等一批展品。
其中,为纪念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典礼70周年,此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委托南京艺术学院创作了大型油画作品《审判谷寿夫》。这幅作品长8米,宽3.3米,以1947年2月中国政府公开审判侵华日军乙级战犯谷寿夫为内容,塑造了包括中国法官、证人、社会各界群众、日本战犯在内的401个人物形象,表现了法庭的重要物证,如遇害同胞的头骨遗骸、勘验笔录等资料。这幅油画将在新馆负一层永久展出。
古城浩劫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年的参观人流量巨大,交通压力巨大。三期工程考虑到了增加交通设施配套。在负一层就设置有大巴车站,参观者到馆参观后,大巴车就可以停放在此,参观结束后,参观者可以直接坐大巴离开,非常便利。此外,还布置了一些商业配套。负二层是城市停车场,可以容纳400多辆小车停放。此外,江东中路上设置了地下通道,与对面的万达广场步行连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工程(俯瞰)
主要陈列的文物有当年日军屠杀现场照片,历史档案资料,中外人士当年对这次历史惨案所写的纪实、报道和出版的专著、图书、报刊,以及尚健在的1000多位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实物;当年屠杀南京军民的日军军官和士兵的日记、供词;崇善堂、红卍字会、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掩埋尸体的照片、统计表、臂章证词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谷寿夫审判的照片、判决书等。电影放映厅,有200个座位,向观众放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纪录片。
陈列室还有约翰·马吉的16毫米摄像机及4盘电影胶片;拉贝、京特、威尔逊等外籍证人的日记、信函、墓碑、手杖、望远镜等一批文物;日本老兵东史郎等人的日记、勋章等;日军中国战区投降典礼受降桌;李济深、张治中等11位国民党军政要员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题词和留言;侵华日军南京司令部使用过的挂钟、保险柜、军旗;日军使用的指挥刀、机枪、手雷、炮弹、毒气弹、毒气武器箱、皮带、绑腿、军装、军毯、钢盔、啤酒瓶、饭盒、警报器等,日军焚烧遇难者尸体用的汽油桶、残害南京市民的铁钉、抢劫财物毁坏的木箱;日军当年发放的“良民证”、“支那事变纪念章”、1644细菌部队使用的手术剪刀和证章,慰安所日军题字墙、战死在紫金山的日军官兵碑;肖娴、华君武、肖平等创作的一批南京大屠杀书画作品;美国李自健创作的《南京大屠杀屠·生·佛》油画;赵勇创作的《南京大屠杀》系列组画;香港施禀谋创作的鸡血石雕刻;军旅诗人王久辛创作的《狂雪》长诗铜版墙;“留下历史证人脚印”铜版路及幸存者彭玉珍、倪翠萍铜塑、呈十字架形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抽象雕塑及铜质“和平大钟”、“古城的灾难”组合雕塑、“母亲的呼唤”花岗岩圆雕、“劫难·屠杀·祭奠”三组高浮雕、“母与子”和“埋尸队员”泥雕、“拉贝”和“马吉”半身雕像等,共500余件。
截至2021年12月1日,该馆2021年新增藏品共计952件(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委托日本友人大东仁在日本征集的一批珍贵档案文献与史料共19件(套),其中“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三联队的南京附近战斗详报,这是一份日军的档案原件。侵华战争期间,日军拍摄的照片底片原件共有302张,记录了日军占领南京后的部分南京街景,如灵谷寺、挹江门等,均属日军拍摄的原始资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刘广建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照片里的横幅上写着“皇军慰安所”字样,是首次发现的江苏北部县城慰安所照片。另一张摄于南京的照片出自一位日军军官的相册,是一位年轻女性,照片背面写有“明子,朝鲜庆州慰安妇”等字。
从20世纪80年代建馆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收藏国家珍贵文物6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00余件。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有中山码头集体屠杀遗址出土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物,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南京大屠杀暴行时使用的摄像机及胶片,南京国防部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庭长石美瑜保存的战犯谷寿夫、向井敏明等人的死刑判决书底稿,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梅树淇1942年的战地日记等。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参观时间:8:30—16:30 (17:30闭馆)
讲解预约
(1)免费讲解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每日3场
第一场:上午9:30
第二场:上午10:30
第三场:下午2: 30
听讲解请提前10分钟到达纪念馆总服务台。
咨询电话:025—86612230
以上免费讲解无需预约。
(2)付费讲解
全程共三场:史实展讲解、外景讲解、“三个必胜”讲解,80元/场,全程共240元。需要听取讲解的观众至总服务台联系。
交通路线
(1)公共交通路线
地铁:2号线到云锦路站,从2号口出站由一号门进馆参观。法定节假日及大客流期间从3号口出站由一号门进馆参观。
公交:7、37、61、63、9、19、82、41、48、39、57、204、161、166、96、113、552、23、109、D12、D4、D7等22条线路
(2)驾车
线路一:车辆从水西门大街过来,可在水西门大街与江东中路红绿灯处沿辅道右转,向前约200米,右转可进入我馆“三个必胜”地下停车场。
线路二:车辆从汉中门大街过来,可在汉中门大街与江汊路路口红绿灯左转,行进约300米,右转可进入我馆“三个必胜”地下停车场。
线路三:车辆从江东北路由北向南过来,可在江东北路与水西门大街红绿灯路口处调头,向前行进约200米,右转可进入我馆“三个必胜”地下停车场。
线路四:车辆从江东中路由南向北过来,可在江东北路与水西门大街红绿灯路口处继续直行约200米,右转可进入我馆“三个必胜”地下停车场。
家庭服务
(1)婴儿车、轮椅免费提供
地点:史料陈列厅和“三个必胜”主题展厅服务处。
租借时需缴纳:500元押金与有效证件,并留下电话号码以便联系。
请于当日17:00前归还至服务处。
(2)箱包寄存
大件行李(拖拉杆行李箱)须寄存,小件行李(背包、拎袋)可带入展厅。
寄存费用:按行李件数收费,每件3元。
请于当日17:00前于寄存处领取箱包。
观众求助
如有问题或遇到突发情况,可向我馆服务台工作人员进行求助,服务台设在陈列厅入口处,求助电话:025—86612230。求助内容如下:
(1)失物招领
如果您在展厅内丢失物品,请及时到服务台进行登记,如有人拾获,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2) 意外受伤
如果您参观中身体不适或者意外受伤,请至服务台领用一些常用药物;若情况紧急,请告知周边安保等工作人员将尽快联系急救
投诉及意见建议
在参观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建议和意见,请优先致电联系我馆进行处理。
联系电话:025—86898620
观众请勿携带物品清单
二、爆炸物品类,包括炸药、爆破器材、烟花爆竹制品及上述物品的仿制品;
三、管制刀具类,如匕首、三棱刀(包括机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民族刀、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以及其他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刀等;
四、管制刀具以外的利器、钝器,如菜刀、餐刀、大型水果刀、工艺品刀、剪刀、钢(铁)锉、斧子、锤子等;
五、易燃易爆物品,如:酒精、汽油、煤油、柴油、打火机、火柴、发胶、摩丝、指甲油、染发剂、去光剂等;
六、带有毒害性(汞、剧毒农药等)、腐蚀性(盐酸、硫酸等)的危险物质;
七、液体类物品(各类软、硬包装的饮料制品经本人试喝检验后可以带入场馆);
八、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涉及政治、宗教、商业等宣传展示活动的印刷品、宣传品;
九、任何可能影响参观秩序的标语、条幅、旗帜;
十、除上述物品以外,中国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其他可能影响观众参观或文物安全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