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物馆 >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0 0

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越秀区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30,17:00停止进场;逢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

电话020-36182920

地址广州市解放北路867号

南越王博物院是以南越国重要考古遗存为依托的大型遗址类博物院,分为王墓和王宫两个展区。王墓展区位于解放北路867号,前身是1988年开放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王宫展区位于北京路374号,前身为2014年开放的南越王宫博物馆。



王墓展区以1983年发现的南越文王墓为核心,该墓是岭南地区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共出土一千多件(套)文物,其中“文帝行玺”金印、角形玉杯、丝缕玉衣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南越文王墓被誉为“岭南文化之光”。


王宫展区以南越国宫署遗址为核心,遗址叠压了自秦汉至民国共13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其中由1995年发现的“石构水池”和1997年发现的“曲流石渠”组成的南越国御苑遗址,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好的秦汉宫苑实例,均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也入选“十一五”至“十三五”的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被誉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南越文王墓和南越国宫署遗址集中展现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二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这两处遗址为重要史迹点的“南越国遗迹”和“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先后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1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及南越王宫博物馆按上级批复,合并成立南越王博物院。目前,博物院合计建筑面积达3.7 万平方米,展示南越文王墓、南越宫苑、南汉王宫等考古遗址,设有“南越藏珍”、“岭南两千年中心地”、“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等常设展览,并不断举办各类临时特展。南越王博物院承载着岭南文化两千余年的历史底蕴,是公众了解广州,感受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暂无内容

1983年,南越王墓发掘工作完成后,广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就地建设南越王专题博物馆,保护古墓,陈列出土文物”的决策。


1984年3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正式由市政府立项并划地征地,随后开始了方案设计、论证、筛选,最后确定采用中科院院士、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莫伯治先生的设计方案。


1986年12月27日举行建馆奠基仪式,首期工程加固维修古墓。


1988年2月8日,综合陈列楼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1989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进行了墓室维修加固、墓室光棚、东回廊的建设。


1993年2月8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第二期工程主体陈列楼竣工。同日,《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开幕,标志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全面建成。


1995年和1997年配合建筑工程先后清理出一座大型石沟水池和一段长150米的石沟曲渠,两者同属于一个整体,为南越国王宫御苑的园林人工水景。1996年下半年,还在宫苑大石池之西50米处,发现了砌筑特别考究的宫署食水砖井。


2021年9月8日,由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原南越王宫博物馆合并组建的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常设展览


岭南两千年中心地


岭南两千中心地总序厅位于陈列楼南部一层入口处,平面八十平方米,正面“岭南两千年中心地”八个大字,中轴地面标注出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的名称,东西两侧墙面各置四块红铜浮雕,东侧概括历年考古发掘的过程,西边描绘南越王宫、南汉王宫、名城广州二千年、饮水思源四大展区内容。



走进南越王宫


南越王宫展厅位于陈列楼一、二层,面积一千零一十平方米,陈列文物一百六十余件。通过历史场景、出土文物介绍秦平岭南和赵佗建立南越国这一段尘封的历史;用重点文物、图片和多媒体结合的形式,展现南越国在政治制度、宫殿和园林营建、文化传播及民族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通过历史场景演示和观众互动等平台,介绍南越王宫的构建、体现了南越国对岭南进行大开发所创造的辉煌成就,以及南越国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



步入南汉王宫


南汉王宫展厅位于陈列楼三层,面积六百七十平方米,陈列文物三百余件。第一部分介绍南汉国的历史;第二部分借助地下考古发现成果,介绍南汉国都城兴王府的概况;第三部分以南汉王宫遗址为核心,以出土文物为主,结合历史场景、多媒体等手段,充分展示南汉国在城建、制瓷、冶铸等方面的突出成就;第四部分介绍南汉王陵的考古发现和陵寝园制度;第五部分介绍南汉国对外交通和贸易往来的成就。



名城广州二千年


名城广州两千年展厅位于陈列楼北三层,展厅面积四百平方米,陈列文物一百八十余件。通过遗迹照片和出土文物,结合建筑复原模型、历史场景和多媒体等展示手段,介绍遗址发现的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南朝、唐、宋、元、明、清和民国等历史朝代的文化遗存,充分展现广州建城二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发展进程,领略到广州作为岭南中心地的重要作用。



临时展览


天下之脊——北岳文化专题展


由南越王宫博物馆与曲阳县文物保管所共同举办的《天下之脊——北岳文化专题展》将于12月31日在南越王宫博物馆曲流石渠遗址主楼二楼临展厅开幕。


岳,《说文解字》释“古文象高形”,为高山之意。崇山峻岭的雄伟壮阔,让古人心生敬畏,也赋予了山岳“神”的地位。周代始置五岳、九镇,制定特有的山川祭祀礼仪;秦汉时期,五岳正式纳入国家祭祀系统;隋代五岳祭祀制度发展,设置专职官员管理诸岳;唐宋承袭隋代的制度,并对五岳神衹封爵;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天子居中”,即国都位置靠近中岳,而东、西、南、北四岳镇定国土四方的五岳布局,完成北岳移祀山西浑源的举措。


北岳是五岳中镇守北方的山神。据文献与历史地图所载,清顺治以前,北岳恒山祭祀地点一直位于大茂山,距河北曲阳县西北一百多里,即今河北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与其他四岳相比,北岳恒山山脉起于阴山,沿东北走向,奔腾起伏,东西绵延五百里,是中原地区的自然屏障,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恒山之险,可折天下脊”的说法。


古北岳大茂山巍峨险峻,雄伟奇秀,自然景观多样;古北岳祭祀历史悠久,遗迹丰富,始建于北魏的北岳庙是北岳祭祀的中心,殿宇华丽气派,无数文人墨客登临赞颂。这些都与曲阳当地的人文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山岳文化。

此次展览,首次将雄浑壮美的古恒岳风光,带到南海之滨的广州。山海依连,互相辉映,期望观众朋友在品味蔚蓝的“海丝”文化同时,也能感受到苍茫的山岳尽头,蕴藏的深厚历史故事。

 


展览主题:天下之脊——北岳文化专题展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4月12日


展览地点:南越王宫博物馆 曲流石渠遗址主楼 二楼临展厅


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


为了落实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开展“非遗文化进万家”活动部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市民领略傩文化的独特魅力,10月30日,由南越王宫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在南越王宫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从傩戏服装、道具、面具等方面将古老而神秘的傩文化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中色彩艳丽、表情夸张的傩面具尤为惹眼。


傩(nuó),在中国是一种世代相承的悠久文化现象,滥觞于史前,核心礼仪形成于商周,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它以鬼神信仰为核心,以各种各样的请神驱鬼活动为表象,目的在于驱鬼逐疫、祈福禳灾。随着社会的发展,傩慢慢地向民间艺术形式过渡,从娱神转为娱人,宗教功能逐渐淡化。它以戏曲、舞蹈等为表象的诸多形式,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傩更是广泛分布于民间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了分布在全国十余省份数十个与傩有关的戏剧、舞蹈、手工技艺等项目。


本次展览分为“傩之历史”、“傩之韵味”、“傩之表情”三个部分展示绚丽多彩、异彩纷呈的傩文化历史,共展出珍贵文物141件套,包括汉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瑶族、土家族、水族、毛南族、朝鲜族、布依族等十几个民族数十个种类的面具,还有傩戏表演时使用的宝剑、法铃、香瓶、铜号等道具和古朴精致的傩戏服装。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实物、图片,带领观众回顾傩的历史发展脉络,领略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艺术魅力,解读傩戏和傩面具的艺术内涵,向观众展示傩文化的丰富、生动与多彩。


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1月4日,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展览主题: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


展出时间:2020年10月30日-2021年1月4日


展出地点:南越王宫博物馆陈列楼临展厅


土司遗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由南越王宫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博物馆、以及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土司遗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于7月24日在南越王宫博物馆陈列楼北二楼临展厅开幕。


土司制度是古代中央王朝推行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随着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和夷夏观思想的形成,如何处理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成为历代王朝的难题。13世纪始,中央政权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允许世代承袭管理当地,实现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化管理,体现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西南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


平武,古称龙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杂居之地,属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地带。平武土司始于南宋末期,以王、薛两家族为主的客籍汉族土司历宋、元、明、清、民国至新中国,统辖了当地长达近八百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承袭时间最长的汉族土司之一,创造了独特的土司文化,在土司制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遗留下了丰富的土司遗存。


本次展览精选平武明代土司薛继贤夫妇合葬墓和宣抚司佥事王玺家族墓出土的173件/套文物,分为 “羁縻徕远”、“土司制度”、“土司尊荣”、“信仰崇奉”和“改土归流”五个部分,包括金银、玉石、陶瓷等生活用器,葬具和墓室石刻等,系统展现了一幅平武明代土司金玉满堂、雍容别致的生活画面,带领观众一窥明代平武土司的政治、文化风采。



展览时间:2020年7月24日-10月15日


展览地点:南越王宫博物馆陈列楼北二楼临展厅


朔地恋歌——宁夏岩画特展


2020年6月12日起,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与南越王宫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朔地恋歌——宁夏岩画特展”在南越王宫博物馆曲流石渠遗址主楼二楼临展厅展出。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展出60余张宁夏岩画拓片,内容包括人面像、狩猎、人形、动物、符号、手印等题材。

本次展览将为我们带来一场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带我们一睹塞上先民的生活风貌。



展览主题:朔地恋歌——宁夏岩画特展


展览时间:2020年6月12日-8月31日


展览地点:南越王宫博物馆曲流石渠遗址主楼二楼临展厅

文物综述


截至2017年,南越王墓已出土珍贵文物1000多件(组),有15位殉葬人,是截至2017年为止,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陪葬物最丰富的汉初古墓,也是唯一的一座全用石块砌建而成的、首次出现壁画的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尤以铜器和陶器最具南方越族文化的特色,有青铜编钟乐器3套,铜鼎36个,铜镜39面,以及金印3枚,出土玉器240多件。墓主身穿的玉衣殓装已复原,它是中国截至2017年为止发现完整的西汉玉衣中年代最早又是唯一的"丝缕玉衣"。墓中出土蓝色平板玻璃、世界第一套套色印花铜版模、非洲象牙等,都是一批有意义的稀世珍品。不少在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被世人誉为“岭南文化之光”和“国宝”。


馆藏精品


“帝印”玉印


印台长:2.3厘米 宽:2.3厘米 通钮高:1.6厘米。印钮雕成螭虎形状,装饰有云纹。根据《史记》、《汉书》记载,南越国第一代王、第二代王都曾僭越称帝,在国内使用皇帝的礼仪。“帝印”玉印及封泥的出土是对这一史实有力的证据。



“文帝行玺”金印


“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位置。印面边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应是南越文王的发布命令的官印。




泰子玉印


印台长:2.05厘米 宽:2.05厘米 通钮高:1.25厘米“泰子”玉印的印文,书体等与“泰子”金印有完全不同的风格。此印出土于墓主腹部,原放置于一个小漆木盒子中,印文“泰”字书写风格和著名的秦代刻石《峄山刻石》相似。



“张仪”戈


东耳室出土了一件有铭文的戈,上面有“张仪”等刻字,说明了这件戈是秦惠王四年由秦国的相国张仪督造的,由于秦统一百越而到达岭南地区,随后成为南越国的王室文物,成为礼仪场所的仪仗之器。是一件秦平岭南地区的重要历史物证。



白釉剔牡丹纹腰形枕


金代,河北定窑,长:26.1厘米,宽:19.8厘米,高:15厘米,这件瓷枕充分体现了定窑的剔花工艺技术。这件枕头枕面上剔出缠枝牡丹花纹,在侧面剔出卷草纹。技法生动写实,画面富丽堂皇。




丝缕玉衣


南越王的丝缕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分为: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



文物展


出土文物展


南越王赵眜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各类随葬品一万余件,以玉器中墓主身穿的“丝缕玉衣”为中国考古首次发现。青玉角杯、十一套组玉配饰、五十八件玉剑饰等都是汉玉中的重大发现。铜器中刻有“蕃禺”铭文的鼎、刻战船纹的提筒和刻有“文帝九年”铭文的句鑃都至为重要。还有古波斯银盒、蓝色平板玻璃牌饰等大批珍品。出于墓主身上的龙钮“文帝行玺”金印和“赵昩”玉印,确证墓主为第二代南越王。墓室内外还发现十五个殉人。本展览分为五个单元:文帝金印、主室瑰宝、墓中殉人、御库藏珍、钟鸣鼎食。 



瓷枕展


馆藏陶瓷枕四百余件,其中有两百余件由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先生与夫人杨张瑞贞女士捐赠。这批枕的年代由唐迄元,以宋金时期为多,釉色五彩纷呈,造型多式多样。窑口以唐宋以来北方产区的河南、河北为主,有巩县窑、磁州窑、登封窑、宝丰清凉寺窑、定窑、耀州窑以及南方的长沙窑和景德镇窑等。这批陶瓷枕数量之多,品类之众,窑口之广,在国内外实属罕见。为了表彰香港著名文物鉴藏家杨永德先生的爱国情怀,1993年博物馆还特设专门展厅展示其捐赠的两百多件陶瓷枕,按年代和窑口进行分类陈列,反映了陶瓷枕的源流和兴盛情况。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南越王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入选国家AAAA级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南越国遗迹》与《海上丝绸之路》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的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建筑面积174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将综合陈列大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大楼几个不同序列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遗址博物馆的群体气派,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辉煌代表,曾获得六项国内外建筑大奖。博物馆还设有杨永德伉俪捐赠的陶瓷枕专题陈列和不定期的临时展览。博物馆现藏陶瓷枕多达400余件,制作年代由唐迄民国,以宋、金为主,数量之多、品质之精、窑口之广在国内同类收藏品中均属罕见。


2021年9月8日,由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原南越王宫博物馆合并组建的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


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


博物馆在外型、装饰及用材方面也独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文化史迹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30,17:00停止进场;逢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


请从博物馆正门或西门取票。

 

入场人数:


每天接待观众6000人,实行分时段预约。

 

预约及取票办法:


1.请通过我馆“预约参观小程序”选择参观时间→按预约时间到我馆正门或西门后,扫我馆“穗康码”且需显示“正常通行”→凭个人二代身份取票(一证一票)→进馆参观。


2.为避免观众聚集,暂不接受团队预约参观。


3.电话咨询及预约020-83896519,020-83896501。


南越王博物院曾是广州中山四路儿童公园所在地。


公交102、107、108、7、22、191、243、264、517、帽峰山专线2到财厅站下;

7、12、24、182、215、233、243到中山五路站下;或地铁一号、二号线公园前站F口东行约700米。


 


 



 


 


 



 



 


馆内收藏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