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物馆 >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0 0

地区河南省 郑州市 金水区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夏令时:9:00—17:30,冬令时:9:00—17:00。

电话0371-63511237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8号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本馆坐落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中段,院区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2009年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


河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


现开放有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展和专题陈列《明清河南》《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及《国宝特展》。并有与展览相配套的“社会教育体验厅”和“华夏古乐厅”。


河南博物院以“发扬固有文化、提倡学术研究、增长民众知识、促进社会文明”为建院宗旨,以建设世界著名博物馆为目标,精心打造公益文化服务品牌,是领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华夏文脉的重要窗口,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是增进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


暂无内容

建馆沿革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同年7月,在冯玉祥将军的亲切关怀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确定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即今开封市三圣庙街),是为河南博物院发韧之始。


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为表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遂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同时划拨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专款,限期开放。河南省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革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料。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运用模型等手段,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

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国民政府将“河南省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领导。同年12月23日,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馆长,并收回民众师范房舍为古物陈列室。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又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7人理事会,将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


民国十九年(193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8年间,是河南博物馆空前发展的时期,藏品中的历史文物最为丰富、精致,具有河南地方特点,而且涌现出以关百益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入。为避免文物被毁,馆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运重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伪期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下设事务部、保馆部、研究部等。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派谢孟刚为接收委员,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举解放了古都开封。共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博事业,立即成立了以赵干亭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


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曲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1953年,根据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河南省博物馆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


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因三年自然灾害的到来而展览难以为继,所以1958年由各单位捐资在紫荆山兴建的用于展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河南展览馆“禅让”给有着厚重历史的河南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中,河南省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以后,河南省博物馆渐入佳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进入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趋于合理,设立了陈列部、保管部、社会教育部、图书室、研究部、《中原文物》编辑部、办公室、行管科、保卫科等科室,建立建全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博物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由于河南省博物馆建筑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突击在郑州兴建的,它无论在建筑形式、建筑规模、还是在内部设施上,都很难适应今天博物馆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决定“八五”期间在河南省会郑州建设一座现代化博物馆。


1991年秋,根据李瑞环同志的有关指示,经原省委书记侯宗宾、原省长李长春等领导同志的积极争取,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


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


1998年,河南省博物馆从郑州市人民路迁至郑州市农业路更名为“河南博物院”,成为国家级博物馆; 同年5月1日,河南博物院新馆落成开放。 


2008年起,河南博物院免费开放。


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2015年,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并入河南博物院,增设河南博物院民俗馆; [26] 同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闭馆,对主展馆实施维修,预计工期18个月。 


2020年9月24日起,河南博物院主展馆重新对外试开放。


2022年1月6日,郑州市疫情防控形势,按照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2022年4号通告要求,河南博物院临时闭馆。 2022年4月29日起,河南博物院于恢复开放。 


2022年2月11日,河南将推进河南博物院新院建设,面积19万平方米,投资约30亿,位于象湖东侧。

综述

河南博物院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的主体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按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新馆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内有自动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系统、电教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设施。


展厅


基本陈列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以中原文明发展历史为纲,以世界文明背景为参照,展示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轨迹,再现中原文化的悠久与辉煌,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基本陈列位于主展馆1、2、3层,共分10个展厅,由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七部分组成,遴选超过500件(套)馆藏文物,展出围绕各个历史时期中原都城文化以及都城中的人文生活进行解读。



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


陈列展览地点为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一楼展厅,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打破旧世界,第二部分为建设新家园,第三部分为走进新时代。



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


陈列展览地点为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四楼13厅,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食器——自羊徂牛,鼐鼎及鼒,第二部分为酒器——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第三部分为水器——盥帨于下,有盘有匜,第四部分为乐器——钟鼓锽锽,磬管锵锵,第五部分为兵器、车器、杂器——干戈戚扬,爰方启行。主要展出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按照青铜器用途分类,集中展现中原楚系青铜艺术的基本面貌。



中原古代石刻艺术


陈列展览地点为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一楼西侧15厅,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汉代画像石刻,第二部分为陵墓石雕,第三部分为墓志,第四部分为佛教造像。系统介绍石刻艺术的4种表现形式,展现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意趣。




临时展览


鲁迅的艺术世界


鲁迅的艺术世界由河南博物院和北京鲁迅博物馆主办,展览的展品均为鲁迅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原件,希望通过展览向观众揭示鲁迅艺术世界的精神层面。



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


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由家园、分封、天工、文脉四个单元组成,展览共展出145件中原文物。第一单元“家园”主要展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遗址、新郑望京楼城址、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淅川楚墓群、永城西汉梁王墓群、隋唐洛阳城遗址、唐恭陵和北宋黄陵的部分出土文物。第二单元“分封”通过中原地区的出土青铜礼器、兵器和乐器,再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第三单元“天工”从青铜铸造、玉器琢磨和瓷器烧造三方面,呈现中原地区的工艺美术与工匠的智慧。第四单元“文脉”回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与发展变迁过程,包括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西汉时期确定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以及佛教与道教相互吸纳及构成的民间信仰。


综述


截至2022年1月,河南博物院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多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长23.6厘米,于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M282号墓出土。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成果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杜岭方鼎


杜岭方鼎所处年代为商代早期,通高87厘米,口长宽61厘米,耳高17厘米,足高25.5厘米,重约64.25千克,于1974年在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杜岭方鼎不只是早商的一件青铜重器,更是中国乃至世界于人类的青铜时代,所创造的第一座青铜文明纪念碑——杜岭方鼎是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河南出土有两尊青铜方鼎,大的被命名为“杜岭一号”,小的被命名为“杜岭二号”。“杜岭一号”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杜岭二号”被河南博物院收藏。



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所处时代为商代晚期,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千克,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出土。妇好鸮尊是妇好墓所出468件青铜器中的精品。它造型新颖,各部位纹饰和谐,头部羽纹动感尤烈,呈现出商文化刻意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



玉柄铁剑

玉柄铁剑所处时代为西周晚期,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叶宽3.8厘米,玉剑茎最大直径1.8厘米,于1990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1号墓(虢季墓)出土。虢季墓是“199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玉柄铜芯铁剑(即玉柄铁剑),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为一体,制作精美,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所处时代为春秋时期,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于1923年在河南省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莲鹤方壶的出土,证明早于孔子100多年,就已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中突出一个活泼、生动、自然的形象,成为一种独立的表现,把装饰、花纹、图案丢在脚下了。它从真实自然界取材,不但有跃跃欲动的龙和螭,而且还出现了植物:莲花瓣。表现了春秋之际造型艺术要从装饰艺术独立出来的倾向。尤其顶上站着一只展翅的仙鹤,象征着一个新的精神,一个自由解放的时代。



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所处时代为春秋时期,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高28.8厘米,身宽46厘米,重94.2千克,于1978年在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云纹铜禁,庄严瑰丽,造型奇妙,铸艺巧夺天工,霸气自然天成,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此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唐会要》说,高祖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用的就是失蜡法。因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此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墓主子庚是年而卒。由此,学界认为失蜡法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它不是舶来品,是中国固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 



四神云气图壁画

四神云气图壁画所处时代为西汉早期,长5.14米,宽3.27米,于1987年在河南省商丘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出土。四神云气图的出土,显示了中国神仙世界关于莲花的“联想”,比佛家更为大气磅礴;中国神仙世界里的莲花,与释迦牟尼一步一莲的传说相比,一则落到了实处,二则更大胆、更浪漫。在四神云气图中,仙鹤演化为朱雀,荷花、云朵是升仙媒介,它们与青龙、白虎、玉璧、灵芝、怪兽等,共同构建起西汉初年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四神云气图是中国神仙世界集大成者,更是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一部史诗。



武则天金简

武则天金简所处时代为唐代,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重223.5克,于1982年在河南省登封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缝中出土。这一稀世国宝的发现,不仅是研究女皇武则天崇仙仰道思想的直接物证,也是研究武周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宝贵资料。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所处时代为北宋,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8.2厘米,于1987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村出土。“天下名瓷,汝窑为魁。”在北宋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不但河南独占其三,而且汝窑位居魁首。汝官窑系御用窑,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大约20年。之后,汝窑消失,技术失传。文献记载:汝窑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称。天蓝釉的形成,主要是在烧制过程中窑位与火候恰臻妙处,因此成品率极低,传世极少。中国一共发现汝官窑传世天蓝釉器物4件;而在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天蓝釉作品,独此一件。在5件天蓝釉作品中,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不但是唯一一件经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所得的器物,而且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稀世难得。


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8号,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确定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是为河南博物院发韧之始。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位于紫荆山的河南展览馆“禅让”给有着厚重历史的河南博物馆。1997年7月,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1998年,河南省博物馆从郑州市人民路迁至郑州市农业路更名为“河南博物院”;同年5月1日,河南博物院新馆落成开放。


河南博物院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1月,河南博物院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多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2008年05月18日,河南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22年,河南博物院新院拟选址郑州象湖附近。

亲爱的观众朋友:真诚感谢您长期以来给予我院的关注与厚爱!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对外全面开放。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预约须知: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证您的健康安全,本院严格落实预约、错峰、测温、扫码等措施。所有人员入院参观时请自觉全程佩戴口罩、配合体温测量,扫场所码后向工作人员出示健康码、行程码。观众进入院区需提供“两码一证”,即健康码、行程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暂不接待中、高风险等级地区所在地的观众及14日内有中、高风险等级地区所在地旅居史的观众。


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河南博物院将严格实施场馆限流、错峰,降低馆内人流密度,疫情期间室内场馆接待人流量不超过最大容量的50%,每日观众接待量不超过5000人。


一、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夏令时:9:00—17:30,冬令时:9:00—17:00。闭馆前1小时停止预约,每周一(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闭馆。



二、开放范围


现开放有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展和专题陈列《明清河南》《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及《国宝特展》。并有与展览相配套的“社会教育体验厅”和“华夏古乐厅”。


三、预约参观


我院实行网络实名制预约免费参观,观众可通过河南博物院官方微信小程序进行实名预约。


1、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预约。严格实施场馆限流、错峰,降低馆内人流密度,疫情期间室内场馆接待人流量不超过最大容量的50%。预约可选择时段为:9:00-16:00。具体预约时段分别为9:00-11:00;11:00-14:00;14:00-16:00;预约满则无法预约该时段。根据疫情防控及其他相关情况适时调整。


2、当日参观请至少提前半小时进行预约,每次预约最多可预约三人。


3、入馆参观时请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在闸机前刷本人身份证原件,通过验证即可入馆参观。


四、入馆须知


1、入馆流程。请合理安排好时间,务必按预约时段入馆参观。到展厅入口处通过安检并配合防疫检查入馆参观。


2、无公民身份证的观众需持本人特殊证件(包括军官证、士兵证、港澳通行证、台胞证或护照)到人工窗口办理入馆手续。如您预约成功后无法按时到馆,请及时取消,以免影响下次预约。


3、参观过程。须全程佩戴口罩,请与其他观众、讲解员保持1.5米以上距离。如有身体不适,请立即与展厅工作人员联系。


4、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证您的健康安全,本院严格落实预约、错峰、测温、扫码等措施。所有人员入院参观时请自觉全程佩戴口罩、配合体温测量,扫场所码后向工作人员出示健康码、行程码。观众进入院区需提供“两码一证”,即健康码、行程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暂不接待中、高风险等级地区所在地的观众及14日内有中、高风险等级地区所在地旅居史的观众。


5、讲解服务。开馆期间可自愿选择人工收费讲解服务。


6、自助存包服务。携带小件物品请自行保管,大件行李物品请免费寄存到存包处。


7、爱心服务。对一线医护人员、防疫工作者开通绿色参观通道。


五、开放服务变化信息发布


我院将根据上级要求及本院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发布开放服务措施,敬请随时关注河南博物院官网或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咨询电话:0371-63511237、0371-63511239。


六、预约方法


1、扫描下方河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点击关注,选择【我要预约】,按要求填写信息。



2、扫描下方河南博物院智慧导览小程序码,选择【参观预约】。


馆内收藏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