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博物馆
0
0
地区福建省 福州市 罗源县
开放时间上午:08:00-11:30, 下午:14:00-17:00(夏令时14:30-17:30)(每周一闭馆,不含节假日)
电话0591-26822300
地址罗源县九大中心三中路9号。交通:乘1路、2路公交至九大中心下车,往前100米。
罗源县博物馆坐落于罗源县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的中心的九大中心,于2004年11月正式成立,直属县科技文体局。系统展示罗源县历史、民族文化以及革命史教育的综合性博物馆。2005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正式对外开放。建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陈列展厅面积为580平方米。展厅分为五个展区28个展柜,是地方历史文化的缩影。集文物征集、宣传教育、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专业博物馆。是安防设施达标馆。为了更全面系统直观的展示文物,数字化博物馆是现代化博物发展的趋势,我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媒体,建设了博物馆官方网站、文博之窗、微信公众平台和720度云全景网络平台。游客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在微信、朋友圈或扫二维码直接观看立体效果。也可以利用VR眼镜从视觉、听觉、触觉等立体全景感官模拟,让体验者身临其境感受罗源博物馆魅力,数字化博物馆既增加了馆藏珍品的暴光度,又增加了游客之间的互动,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推向极致。点击人数人次,远远超过实地参观人数。展厅免费开放十几年以来,接待各地游客及当地观众数十万余人,来自国外参观的游客近2000余人。充分体现博物馆是地方文化的名片。
罗源县博物馆是中国国家民族博物馆合作成员馆,福建省三级博物馆,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福州市青少年德育基地,福州民族中学实习实训基地,县直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科普教育基地。它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陈列和收藏了罗源古代和近现代珍贵文物3000多件,其中国家二、三级的文物30多件。
暂无内容
2004年11月正式成立罗源县博物馆,由科技文体局黄家燊局长推荐,黄新强负责博物馆筹备建设工作。由原文化馆文物室的藏品做为陈列的基础,经过多方征集,在省、市多位文物专家的指导支持下,由黄新强编写陈列方案,通过多方论证后进行陈列布馆,2005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正式对外开放。
基本陈列
罗源县历史简介
罗源县古代别名罗川,夏商时期属扬州分域。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初置罗源场。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改为永贞镇。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升镇为县,改称永贞县。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定名为罗源县,相沿至今。
罗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西长78.5公里,南北宽28公里,总面积118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3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人,其中畲族人口占8.3%左右。《罗源县志》记载,宋代罗源先后出过进士203名。著名的少师黄棆、尚书陈显伯、太宰余深、名士陈善、张磻等,理学家朱熹、诗人陆游都曾经在罗源驻足或讲学,留下许多珍贵文物。罗源陈靖姑的文化涉外涉台文化发展迅速,许多海外朋友,港台同胞经常前来礼佛进香,也带动着外资企业的发展。
史前文物展区
本展区包括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分布图、仿古人类生活居住场景和在古遗址处采集到的石石族、石石奔20多件,还有一部份古陶器碎片。
唐宋文物展区
本展区共5柜主要展示古建筑、摩崖石刻的共38张图片,展示的实物有唐代的陶器、宋代的碗、碟等。突出专柜展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陈太尉宫、栖云洞造像。
元明文物展区
主要展示元明时期古城堡、古墓葬、石香炉、海会塔等,展出的实物有元明时期的瓷器、陶器等。
罗源县元明两代文物,主要是古城堡、古墓葬、庙宇、石塔和石刻。元明两代的古建筑,特别是庙宇木构建筑,藻井精细,彩绘工艺独特,栩栩如生。石刻品线条流畅,透视合理,极富立体感,充分展示这两个朝代的民间艺人思维敏捷,技艺高超。元代有名的文物石香炉,造型考究,雕琢精细,又富有许多传奇色彩,是研究元代民间雕刻工艺的珍品。林九娘墓台,曹山寺比丘塔也是元化遗留下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石刻品。
清代文物展区
主要展示清代古建筑等图片,展出的实物有清代的皇帝诏书、古籍善本、木刻围屏、工艺品、精美瓷器以及大量木雕建筑构件等。
清代文物种类繁多,留存下来的数量也多,主要是寺庙、石坊、摩崖石刻、祠堂、匾额、瓷器、古钱币和古字画等。清代留传下来的皇帝圣旨、古籍善本、木刻围屏、精美瓷器以及大量木雕工艺品等,充分反映了清代罗源县的人文概貌和民间艺术的发展情况。清代还留下许多庵堂庙观古迹,也展现出清代罗源宗教,文化、教育和手工艺等方面的进步一面。
临时展览
包括林可彝事迹展览、罗源县革命史展览、罗源县畲族民俗展览,共100平方米。
交流展览
为了进一步扩大文化交流范围和领域,努力搭建更多具有民族地域、民风民俗特色的交流平台,推动文化交流多领域、全方位地开展,罗源博物院举办了多项交流展览,《守望家园-福建涉台文物普查成果展》、《绿叶对根的情意--华侨华人奉献展》、《铁血长征——福建儿女长征史迹展》等。
清朝皇帝诏书4幅
我馆两幅清朝道光皇帝诏书和两幅清朝咸丰皇帝诏书,均为长条横幅,道光皇帝的为白色绫,咸丰皇帝的为依次有褐色、深黄、橙黄、淡黄、浅红五个色块织锦组成。由满汉两种文字墨书写圣旨,内容完整,是反映道光朝颁发圣旨制度的珍贵实物。长条横幅,褐色上织双龙纹捧"奉天诰命",其后有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圣旨内容,汉字、满文依次有墨书,朱书,绿书,共25行,满文25行。由各种不同颜色与锦地龙纹图案织成,是宫廷专门用于发布圣旨之用的织锦,内容完整,是反映咸丰朝颁发圣旨制度的珍贵实物。
杜工部集,该书由唐朝杜甫所著,为清道光十四年的印刷本,共20卷8本,书面上印有游凤岩三字,翻开书本,第一页写有云叶会藏板,书中各页都有王世贞、邵长蘅等五家的评论、批注。
元亨疗马集,该书由明代俞本元·俞本享所著,又名《马经》,共4册4卷,书第一页写有"后附驼经,万世堂梓",书中主要介绍了马的疾病如何治疗,书中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元仿蝉纹青铜觚
大喇叭口,细颈,小鼓腹,复状喇叭形足。颈部印四个细条形云雷纹地蕉叶纹,蕉叶纹的地子印饕餮纹,腹、底部印云雷纹和蟠螭纹,腹部与底部四条长条形扉棱腹底之间有两道凸棱,凸棱间左右对称的“十”字形方孔。此器造型规整,花纹细腻丰富,仿的效果较好,工艺水平较高。青铜质,胎质较薄,通体锈蚀。
元仿铜扁腹双耳瓶
橄榄形口内折方形孔,束颈,溜肩,扁鼓腹,喇叭形高圈足。颈部印一圈云雷纹地对称形浮雕纹饰,两扁腹部印圆形突起变形涡纹,另两侧附一对螺旋状耳,足外印变形勾连云纹。此器造型别致工整,仿品铸造工艺效果较好,花纹具有元代铜器特点。青铜质,胎质较厚,通体锈蚀。
我馆设有二维码语音自助讲解,还可关注微信同名公众号查找相应景点的语音讲解。
参观注意事项:
1、博物馆馆实行全年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08:00-11:30,下午:14:00-17:00(夏令时14:30-17:30)(每周一闭馆,不含节假日)。
2、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管制刀具或迷信用品入馆。
3、不要随意触摸文物或其他展品,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不得对展品进行拍摄或照相。
4、爱护馆内公共设施,禁止踩踏、攀折花草、树木等植物。
5、保持馆内安静,请勿在馆内追逐打闹、推挤拥攘、大声喧哗。
6、保持馆内卫生清洁,禁止吸烟、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禁止在展厅内吃零食。
7、请勿攀爬栏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请妥善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
8、有大规模的学校或团体人员参观,请事先与我馆联系,以便做好观众分流、引导工作。
馆内收藏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