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万寿岩遗址博物馆
0
0
地区福建省 三明市
开放时间9:30—4:30(中午不休),节假日不休,全年免费开放。
电话0598-8388036
地址三明市区坐城关至岩前班车可达博物馆,自驾车可自三明上高速,岩前收费站下高速,沿306省道约四公里到达万寿岩遗址博物馆。
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河外69号,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岩遗址而专门建立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也是福建省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2006年11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免费开放。2014年重新改版提升,同年10月重新对外开放。馆舍占地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97件,主要陈列1999年以来万寿岩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以及福建省的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博物馆平面布局为外方内圆,设计理念取自三明乡土建筑——土堡,内设洞厅、圆形内回廊、天井、鱼池、序厅、展厅、放映厅、办公区及生活区等。
万寿岩遗址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也是三明国家郊野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毗邻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泰宁大金湖160公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永安桃源洞42公里,距离国家4A级旅游景区——瑞云山45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溪南山遗址35公里。遗址公园所处的岩前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除万寿岩遗址以外,周边还有1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忠山十八寨,有集休闲、娱乐、度假、疗养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横坑温泉度假村和红鱼谷山庄,有国内罕见、世界上最大的格氏栲天然林区之一——格氏栲国家4A级森林公园。周边环境植被覆盖率76.8%,有数条适合旅游线路经营的大环境,可形成连片旅游经济规模效应。
近年来,随着万寿岩遗址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逐渐提升,许多旅游团体已把参观万寿岩遗址及遗址博物馆列入日程安排,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月均参观人数近万人。近几年,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华裔青少年和台湾地区的青少年每年都会组织团队来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参观交流,并在此举办寻根、研学等系列活动;由市政府兴建的“三明市中小学生实践活动基地”距离万寿岩遗址仅3公里,丰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使万寿岩遗址博物馆不仅成为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科普场所、第二课堂,也成为遗址和学生实践基地良性互动的典范之地;三明市老年大学也把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做为实践基地。目前,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是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先后接待了尉健行、吴仪、刘延东、王兆国、李源潮、张怀西等国家领导人及来自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东南亚各国的专家学者,已逐步成为三明乃至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航拍
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全景
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近景
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展厅
暂无内容
1989年7-8月,三明市溶洞调查小组在对万寿岩7处溶洞进行调查时,首次在万寿岩灵峰洞、龙津洞和船帆洞的黄色堆积层中采集了野猪、麂、水牛和其它啮齿类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并在龙津洞、灵峰洞发现崖刻等。
1999年6月,对灵峰洞、船帆洞进行勘探和小面积试掘,发现宋代寺庙遗址和各类瓷片、钱币、碑刻、泥塑等,在灵峰洞发现钙板中含有许多哺乳动物化石。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福建省博物馆、三明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和三明市博物馆联合组成发掘队,对灵峰洞和船帆洞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灵峰洞发掘面积23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品,船帆洞发掘面积350平方米,除发现人工石铺地面等重要遗存外,还出土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品。
2000年1月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对万寿岩遗址作出重要批示:“三明万寿岩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也是国内罕见的史前遗存,必须认真着重加以保护……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它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利益。”
同年1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依法保护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意见》上又作出批示:“省政府高度重视三明古代遗址保护,已于去年底专题协商,做出初步保护安排。请省文化厅进一步提出全面保护规划和意见。”
为科学合理的保护万寿岩遗址,根据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进一步提出全面保护规划和意见”的批示精神,2000年5月,我市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福建省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保护规划》,2005年初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2013年7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同意公布三明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的批复》。
2001年,万寿岩遗址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8月28日,中共三明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复同意“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机构分设,机构规格正科级,编制2名,主要职责是负责万寿岩遗址文物的保护、管理、研究。
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期间,我市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单位先后编制了万寿岩遗址第一至四期保护方案。目前,第一至四期抢险性保护方案均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其中第一至三期已实施并验收。2014年实施第四期保护工程暨万寿岩船帆洞洞口保护棚和洞内展示工程,2017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对“十二五”期间大遗址保护专项评估时对此做法给予好评。
2004年2月—10月,为配合万寿岩遗址文物抢险保护工程,在万寿岩船帆洞外和船帆洞3号支洞进行了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总面积424平方米,揭露出局部残留的人工石铺地面遗迹,并在3号支洞发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品。
2005年,为配合船帆洞洞口保护棚的建设,对船帆洞洞口进行考古清理。通过三次考古发掘,除发现了大量珍贵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和与其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外,还初步建立起万寿岩遗址的文化序列和年代。
为更好地展示万寿岩遗址多年来的发掘成果,并使之惠及广大民众,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2005年8月27日,三明市政府在万寿岩遗址旁动工兴建遗址博物馆,于2006年11月建成。
2006年11月21日,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全国各省市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等单位以及法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代表近200余人见证了盛大的开馆仪式。同时召开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会上发表了《古生物化石保护三明宣言》,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万寿岩遗址列入“十一五”全国百项大遗址保护之一,也是国家文物局“十二五” 、“十三五”保护大遗址之一。
2009年6月9日,中共三明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明委编办〔2009〕46号”文件批准成立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同意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加挂“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牌子,负责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正常开放及遗址出土文物的保护、管理、展出等。
2013年12月,万寿岩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市委、市政府以此为抓手,积极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4年3月,市政府投入1200万元,对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进行全面改版提升,采用声光电、雕塑、动漫等展陈手段,设置了3D影院,增强了博物馆科普性、互动性等功能,使万寿岩遗址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增加了参观的趣味性与可看性。
由于目前的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面积不足,为满足开放和展览需求,三明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现有馆址旁边增建馆舍,目前,临时展厅已建设完成并即将投入使用。
(四)展览概况
陈列展览分为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和洞穴遗址区展示两部分。
1.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
2014年提升改造后的博物馆对外开放部分主要包括入口大厅、天井内古人类生活组雕、序厅、展厅和3D影院等。
入口大厅的建筑形式取自于石灰岩溶洞的形制,使观众一进入入口大厅就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居住的洞穴一般。抬头即是LED大屏幕墙,不间断循坏播放万寿岩遗址专题宣传片《悠悠万寿岩,万古海峡情》,全面介绍万寿岩遗址的发现发掘过程、重要考古发现、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开发和利用等。左右两侧是万寿岩旧石器时代动物群落景观和植物群落景观。
内天井整体为圆形,水池和草地把天井组合为阴阳太极。山坡与水池相得益彰,山坡上绿草茵茵,香叶树挺拔遒劲,池中卵石铺底,锦鲤嬉戏,三五个原始人雕像或手拿梭镖叉鱼或呼朋唤友,无不展示了几万年前古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景。
序厅正面墙角为一硕大的锐棱砸击石片模型,寓意着与台湾的史前石器打制技术渊源相承,正合墙中“海峡两岸的远古家园——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展览主题。
根据万寿岩遗址的发现发掘过程、考古成果和文化内涵,展厅陈列分为重大发现、沧桑巨变、洞天遗珍、闽台一脉和遗址保护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重大发现。在本单元正中显要位置砌一墙屏,红底黄字放大习近平同志对万寿岩遗址的批示意见。墙屏下端为习近平同志两次批示文件的复制件,彰显万寿岩遗址的重要性和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
墙屏背面为万寿岩遗址古代人工石铺地面上的文化层剖面翻模,逼真形象的再现了万寿岩船帆洞遗址的地层地貌和文化内涵。
此单元对比研究世界上同时期同类遗址,制作了让观众可以直观的“世界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洞穴遗址分布图”和“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等。还展示了国内相关学术界大家对万寿岩遗址的工作图片、鉴定书原件、测年数据等,文图并茂,直观易懂。本单元最后是供中小学生互动参与的两台三维影像触摸屏幕——“万寿岩遗址探秘”。
第二单元:沧桑巨变。通过考古发掘可知,20万年的斗转星移,万寿岩盆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生态环境发生过沧桑巨变。自旧石器时代中期起,万寿岩地区气候经历了干冷、暖湿、温和的几度变化,鉴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富饶的动植物资源,为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提供了宜居之所。
万寿岩遗址灵峰洞、龙井洞、船帆洞、船帆洞3号支洞和船帆洞洞外岩棚地段都出土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单元通过实物展示,让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到上述四个动物群的典型动物化石,大至东方剑齿象骨架复原模型,小至放大镜下的蝙蝠类牙齿化石,其展示手段无不体现以人为本、寓教于乐的理念。在本单元最后,灯箱展示了万寿岩远古时期木本植物,并因人高矮不同制作两个“远古植物鉴赏”的西洋镜,从而让观众了解几万年前万寿岩地区的植物样貌。
第三单元:洞天遗珍。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阶段的近20万年间,万寿岩的洞穴群数次成为古人类的栖身场所,他们在这里创建了人类的远古家园,创造了原始文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遗迹和遗物,为后来的社会文明奠定了基石。本单元场景展示了距今4万年前船帆洞下文化层揭露出的重要遗迹,包括人工石铺地面、活动面和排水沟槽遗迹等。
本单元还对万寿岩遗址出土的重要遗物进行了实物展示。在显要位置重点展示了万寿岩遗址出土的几件和台湾有史前渊源关系的锐棱砸击石制品。为让观众直观了解石器的制作和使用,本单元还辅以打制石器雕塑和动漫演示。雕塑是展示古人类打制石器的场面。动漫演示的是石器制作、加工和使用过程。
第四单元 :闽台一脉。万寿岩遗址的古人类处在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发展阶段。万寿岩的考古发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尤其为研究海峡两岸的人文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三明地处闽西北山区,地形起伏,石灰岩分布广泛,裂隙和洞穴发育,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埋藏丰富。目前已知的宁化老虎岩、明溪剪刀墘山、将乐岩仔洞、清流狐狸洞、永安黄衣垄等旧石器时代遗址10余处,是海峡西岸史前考古遗址最集中的地区,可以说是海峡两岸远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本单元采用动漫形式演示了大陆史前文化传播台湾的路线。为突出展览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本单元还设置了“考古知识互动体验区”,并实物展示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头骨模型和人类演化过程中几个阶段的人类雕像。
第五单元:遗址保护。根据习近平同志的批示精神,万寿岩遗址科学规划,有序保护,并取得重大进展。本单元采用图版、影像、沙盘等手段全面展示了十五年来保护、开发、利用过程和今后一段时期的规划蓝图。
为使观众全面了解万寿岩远古先民的生存环境、生活风貌和精神境界,追寻远古时代人类披荆斩棘、征服自然、繁衍后代和创造性发展文化的漫长历程,弥补展览带给观众的不足,加深对万寿岩遗址的印象,在展厅的尽头,精心打造了一个3D影院。专门制作了3D影片《万寿岩》和动画片《万寿岩历险记》。
提升后的展厅面积1120平方米,展线总长330米。共使用文物及标本 197件、重要文件复制件6件、各类图片189张、雕塑17尊、制作场景4处、互动触摸屏11个、动漫演示5处、大型LED演示屏1个、大型沙盘模型1个。
2.洞穴遗址区展示
在船帆洞和灵峰洞内都有重要遗迹展示。
(1)船帆洞
在船帆洞洞口首先是对万寿岩遗址的简要介绍,包含地理位置、遗址概况、意义价值等。
沿着船帆洞内的木质走道,从洞口到洞内依次展示有文化层剖面、船帆洞内各个小支洞遗迹、古代人工石铺地面、活动面及排水沟槽等遗迹。每处遗迹都有详细的文字介绍。
这里有必要对古代人工石铺地面遗迹作下介绍:船帆洞内人工石铺地面遗迹,南北长22米、东西宽4.8-8米,面积残存约120平方米。2004年4月在发掘时,发现部分地段清楚地显示了铺石有向洞内延伸的现象。根据迹象判断,当时的石铺地面面积约200平方米。铺石材料为就地取材,石块岩性以石灰岩角砾为主,其次是砂岩、石英砂岩和脉石英砾石,多数地段砾石直接铺在洞底的钙板层上,排放较平,无方向性,是早期人类有意铺就的,经过长期风化,铺石呈现黑褐色或灰黑色。石铺地面是我国的首次发现,在国际上,虽曾发现过几处旧石器时代的简易居住场所和用动物骨骼垒成的临时营地,但都面积较小,尚无石铺地面发现的报道。因此,船帆洞石铺地面的发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研究早期人类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2)灵峰洞
在万寿岩西南坡拾级而上即达灵峰洞,相对高度约37米,洞口朝西南,原洞在开采矿石中被毁三分之二。现残存洞宽20米,进深16米,洞内高约15米。从钙板层采取的样本经南京师范大学年代测试中心铀系法测年,其最晚年代为18.5万年。是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了18万年,为闽台史前文化渊源提供了有力证据。
洞内主要展示的是含有大量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的钙板层和宋代淳化寺遗存。
万寿岩遗址及遗址博物馆不但是一处“收藏-研究-诠释-展示”场所,更是一处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宣传、教育和讲好万寿岩故事始终是我们展陈创新的最主要指导思想。万寿岩遗址是古人类遗址,出土文物都是些人工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可观性不强,我们在广大未成年人教育设施创新改造方面进行了摸索和尝试,新增加了许多互动参与项目。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了解文物知识,增强爱国情感,感知中国古代故事。
万寿岩遗址区展示与遗址博物馆展览主题突出,前后呼应,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再现,互动交流,以物见人、以人说事,内容翔实,手段丰富,趣味性和互动性皆强,极具时代气息,已成为三明市乃至福建省重要的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基地。
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均为万寿岩遗址历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并有极少量骨、角器。截至目前,馆藏各类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共345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03件。通过这些馆藏文物,可以全面了解万寿岩遗址时代的发展脉络,并为研究台湾史前文化与大陆渊源关系提供了实物依据。
石制品是当时先民用以劳动生产的工具。由于时代较早,所以工具制作较简单、粗糙,器形较大,类型较少,这种工具组合通常归属于“南方砾石石器传统”。石制品分为石核、打击砾石、断块、断片、石片等非石器产品和石锤、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手镐等石器两类。石制品原材料主要是砂岩和石英砂岩,另有少量石英岩、硅质岩、变质岩、燧石和页岩,全部原料均为河滩砾石,砾石磨圆度良好。石器的加工以复向为主,其次是从破裂面向背面加工,少数由背面向破裂面加工或错向加工。
船帆洞上文化层石制品组合
灵峰洞石制品组合
馆藏的出土于万寿岩灵峰洞遗址的2件锐棱砸击石片,年代距今18.5万年。锐棱砸击石片是一种特殊的、而且十分少见的生产石片的砸击技术。馆藏还有数件这种石片,为万寿岩船帆洞遗址下文化层(距今4万年)和上文化层(距今3万年)出土,表明这种生产石片的砸击技术不仅在万寿岩遗址被延续下来,而且还传播出去。距今1.5万年的台湾八仙洞遗址也发现有这种加工石器的方法,这表明万寿岩遗址就是台湾八仙洞遗址锐棱砸击技术的源头。
万寿岩船帆洞内出土的一件手镐(99FSCHT15⑦:P01),堪称石器中的精品。原料为砂岩,直接用砾石作毛坯。修理是在砾石一端较平的一面向较凸的一面沿两个侧边打击,左右两侧刃在前端相交,形成薄而锐的尖刃。侧刃角68~90°,尖刃角66°。长113、宽108、厚51毫米。
万寿岩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涵盖46种动物,多出土于灵峰洞、船帆洞、船帆洞3号支洞和船帆洞洞外岩棚地段。根据地层和年代测定,可确定为四个不同时代的哺乳动物组合。从保存的角度看,以万寿岩船帆洞3号支洞出土的化石为最好,船帆洞外岩棚地段出土的化石保存一般,而灵峰洞、船帆洞上下文化层出土的化石比较破碎。
馆藏的万寿岩遗址出土的石主要有:菊头蝠、蹄蝠、白腹管鼻蝠、豪猪、猕猴、狼、黑熊、熊、大熊猫、鬣狗、最后鬣狗、豺、沙獾、中华猫、虎、豹、猎豹、剑齿象、东方剑齿象、巨貘、华南巨貘、中国犀、野猪、水鹿、梅花鹿、麂、斑鹿、山羊、水牛、野牛等。
出土动物化石组合
馆藏文物中还有少量的出土于船帆洞上文化层或与船帆洞上文化层相当的岩棚地段的一些骨制品,包括:磨制骨器、磨制角器、打制骨器、骨锥坯件和角饰品五个类型。
99SST12⑤B:5骨铲
99SST11⑤B:13骨锥
99SST11⑤B:14骨饰品
我馆设有中英文双语语音导览设备,观众可根据需求至游客服务中心领取使用。每周二至周日免费对外开放,并且为老年人、学生、军人等团队提供免费讲解服务。
团体参观需预约,电话:0598-8388036、18005980800
参观注意事项:
1. 万寿岩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位观众应自觉保护;
2. 请自觉遵守参观秩序,保持展厅安静 ;
3. 遵守停车场的管理规定,按指定车位停车;
4. 文明礼让,文明参观,在博物馆参观时,请勿按压展柜,触摸、损毁展品;
5. 请勿携带宠物入内;
6. 现金及贵重物品请随身携带;
7. 请勿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入内,请勿吸烟及野外用火;
8. 爱护环境,请勿乱扔废弃物,保持环境整洁;
9. 遗址区内请勿乱踩踏攀爬、乱刻乱画,爱护花草树木,请勿攀折树木和景观雕塑;
10.遇有紧急情况,请立即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联系。
馆内收藏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