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物馆 > 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
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
0 0

地区福建省 三明市 建宁县

开放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2:30—5:00(夏令时3:00—5:30),逢周二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电话0598-3986508

地址三明市建宁县溪口镇溪口街45号,乘坐长途汽车的游客,往江西方向步行800米到反“围剿”纪念馆;乘坐动车的游客,在动车站乘7路公交车到溪口大桥站下,往江西方向步行400米直达纪念馆;游客在城区乘座出租车也可直达纪念馆。

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坐落于三明市建宁县,始建于1959年7月,原名建宁县革命纪念馆,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是全国首个以中央苏区反“围剿”为主题命名的专题纪念馆,也是国家三级博物馆。2006年9月更名为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并在原建宁县革命纪念馆基础上进行改扩建,于2008年8月完工并免费对外开放。目前,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宁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即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和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大型铜雕群—“红军颂”、建宁民俗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馆等场馆,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是红色摇篮感悟之旅的绝好去处。
暂无内容
1959年7月,建宁县革命纪念馆成立并对外开放,馆址就设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即毛泽东、朱德同志旧居)内,编制4人,其中馆长1名,资料员1名,讲解员2名。 1971年,建宁县革命纪念馆在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即毛泽东旧居)右侧兴建革命陈列馆,展出革命文物、文献资料4百余件。 1976年,建宁县人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迁出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即周恩来同志旧居),建宁县革命纪念馆报请国家文物局拨款整修。 1979年1月8日,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即周恩来同志旧居)经整修正式对外开放。 1984年10月1日,建宁县革命纪念馆新建建宁县革命斗争史陈列馆并布展完成对外开放,郭化若将军为纪念馆题写馆名,肖劲光、王直等将军发来题词贺信。 1999年12月,建宁县革命纪念馆业务管理用房落成,结束了纪念馆长期占用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办公的局面。 2006年9月,建宁县革命纪念馆正式更名为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同年,12月31日,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在原溪口镇镇政府位置上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3800万元。 2007年6月,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动工建设。 2008年8月,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改扩建工程竣工, 8月26日,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举行新馆开馆仪式,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朱德元帅的外孙刘康、刘少奇的儿子刘丁及其夫人艾心琪、彭德怀元帅的侄女彭钢、罗荣桓元帅的儿子罗东进、陈毅元帅的儿子陈丹淮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和亲属应邀参加。 2009年3月,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被升格为副科级单位。 2011年11月,建宁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保护修缮工程启动实施,工程由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承建,由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设计。 2012年11月19日,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告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基本陈列 1.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 该旧址原为德国传教士于民国15年(1926年)购买当地民宅改建的天主教堂,砖木结构,座西朝东,略显西式风格,由前部二层楼房和后部的教堂礼拜堂组成,前部楼房一层为总司令部和朱德卧室,并设作战室、传达室、副官室;二层为总前委和毛泽东卧室、并设参谋处、秘书室、警卫室;后部的礼拜堂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会议室,会议室阁楼为军需处兼军需库,前部二楼与会议室阁楼由廊道相连;会议室南侧小门3.7米山傍处有一防空洞,在防空洞西侧,红军还挖了一口水井,当地百姓称它为“红军井”;红军还在建筑砖墙外刷写了“武装拥护苏联”、“打到屠杀工农兵的国民党兵”等宣传标语。 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总司令部、总前委曾两次入驻于此,毛泽东在此签发了三封重要指示信,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一词。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会议室 红军井 2.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复原陈列 该旧址位于建宁县城荷花宾馆旁,是一幢四周带有回廊的两层砖木结构的白灰墙楼房,建于20世纪20年代,原为民国县政府后院,又称“白楼”。1932年10月18日,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政委率领红一方面军攻克建宁后,周恩来便率领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中革军委进驻于此,直到1933年底才离开建宁前往瑞金。在此期间,周恩来与朱德同志签发了多道中革军委密令、训令等大量文电,指挥红军进行反“围剿”作战,指导苏区军民开展根据地建设,并多次就战略战术等问题与“左”倾冒险主义者进行斗争。这些密令、训令、文电以及1933年11月周恩来、叶剑英、杨尚昆、彭德怀、李克农、滕代远等9位红军领导人在建宁的合影照片,都是宝贵的史料,具有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为此,纪念馆现正在做进一步的复原陈列与提升工作。 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 3.反“围剿”陈列馆 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是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的主题展馆,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展陈面积2000平方米,展线350米,展出革命文物114件,图片348张。展馆以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史迹为主题,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表现手段,全面再现了中央苏区军民反“围剿”战争的壮阔历史画卷,以及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陈列共分七大部分:闽山赣水红一角、前头捉了张辉瓒、横扫千军如卷席、千里回师歼顽敌、四破铁围奇中奇、残阳如血染征程、苏区精神永传扬,这种“史诗式”的命题,跳出了以往“史书式”的陈列框框。内容上抓住反“围剿”战争的重大战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文物旧址等,体现地方特色和军事特点,追求陈列的历史感、艺术感和现代感,让人在参观中抚今追昔,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 反“围剿”陈列馆外景 反“围剿”陈列馆内景 反“围剿”陈列馆内景 4.大型群雕——《红军颂》 大型群雕——《红军颂》以史诗般的主题形式,运用现代灵活的艺术构成方法,纪念碑式的展现手段,将1930年到1934年(即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中央苏区反围剿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红军初创时期,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卓越指挥才能和光辉军事思想近距离地展现于众。整组群雕长70米,宽7米,共有118位人物组成。作品以五次反围剿的历史事件为轴心,共分浴血奋战、前赴后继、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军民鱼水、欢庆胜利六个乐章,歌颂红军千军万马“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势和红一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魄;也讴歌苏区人民发展生产,踊跃支援前线的革命精神。 (二)专题展览 1.建宁民俗馆 依山而建的民俗建筑,配之水车、几尊从事农活的雕塑,营造了一种田园诗般的户外景色,吸引着观众回归田园,走进建宁民俗。民俗馆遵循“古”和“俗”的原则,以传承保护、弘扬宣传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为主旨,以复古仿古建筑物为交流和展示平台,集中体现建宁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反映建宁苏区人民生产生活风貌。陈列展示内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展示建宁县历史,包括建宁历史沿革、历史神话传说、历史名人等;第二部分为农耕掠影,展示了乡村田野和各种农事活动;第三部分为小城故事,展示了往年各类商铺作坊、手工制作、门楼牌坊、民俗活动等。整个陈列场景通过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喷绘物、近景人物塑像与民俗实物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展现了建宁民俗民风,让游客身临其中,感受民俗氛围,从而直观形象的了解建宁、认识建宁。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馆是我省首个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主线的思想教育馆。该馆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共分三个展区:砥砺奋进的五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发展新篇章。
目前,纪念馆馆藏文物共有1250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6件、三级文物523件。 1.少共国际师画报(B0146) 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幅黑白石印宣传画报。画报横58厘米,纵37厘米,画面保存完整。这幅画报出版于1933年6月11日,是当时少共中央局办的刊物《青年实话》为配合创建“少共国际师”的宣传工作而出版的副刊画报。1994年10月,在福州召开的革命文物确认会上,这幅画报被确认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画报由13幅小画面以连环画的形式组成。这13幅小画形态各异,有长方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它们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和谐、完整的感觉。画面在线条的处理上也非常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有很强的表现力。文字全部采用隶书,清新明快,工整美观,与画面珠连璧合,交相辉映。画报的创作者善于捕捉瞬间的典型场面,运用动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极有层次地把人物活动体现得淋漓尽致,使画面很好的为内容服务。画报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生动的再现了当时少共国际师的创建过程。 少共国际师画报 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吴静焘列士墓碑(B0033) 在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第5展厅里,陈列着一块普通的墓碑,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当地百姓墓碑一样,碑上没有任何奢华的雕饰,也没有墓主的生平记载。墓碑长57厘米,宽28厘米,碑头缺失,碑面破裂,碑题刻着“吴静焘同志之墓,余泽鸿泣,1933年4月29日。”然而,它又是一块不平凡的墓碑,因为它是一位抛开富裕生活,追求革命真理,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献身的女烈士所留下的唯一纪念。 吴静焘,原名吴蔷葆,1904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33年1月,中共建宁中心县委成立,吴静焘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兼妇委书记,为了发展革命根据地,吴静焘开展了艰苦细致的宣传工作。1933年4月的一天,吴静焘与妇女部长刘志敏前往江西宁都参加省委扩大会议,返回建宁,途径黄泥塘时,遇到地方反动武装大刀会的残匪正在抢劫群众,看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危险时,他们不禁怒火满腔,抱着“宁可牺牲自己,绝不能丢下群众”的念头,奋不顾身的向敌人射击,枪一响,冲在前面的残匪被击中,这是敌人始料不及的,当他们回过神来发现只有两名女红军时,便如狼似虎的又冲了上来,为了掩护群众撤退,激战中吴静焘不幸中弹,但她却不顾个人安危,让刘志敏去县城报信,自己留下继续战斗。当赶来救援的红军击溃了残匪,却发现吴静焘倒在了血泊中,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噩耗传来,县城的干部群众悲痛万分,沉痛哀悼烈士英灵。当时,她的丈夫余泽鸿(建宁中心县委书记)亲手为她擦洗身上的血迹,穿戴红军服,并亲笔书写了碑题。 解放后,建宁县人民政府几经查找,一直未发现确切位置,直到1970春,建宁一中学生在凤山劳动时,偶然发现了这块墓碑。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吴静焘列士墓碑 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张运贵公文皮包(B0035) 该公文皮包是建宁老红军张运贵长征途中使用过的。张运贵,又名张永贵,建宁县黄埠乡陈余村人。1931年4月参加建宁县第一支红色地方武装桂阳游击队,同年夏随游击队编入南(丰)广(昌)建(宁)独立团,1932年初编入红十二军,先后任副班长、班长。1932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3年7月调江西于都工农学校卫生所工作。1934年10月,张运贵随中央红军干部团卫生队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调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卫生所任班长兼党支部书记。长征途中条件艰苦,物资极其匮乏,就连救治伤员的药品都没有像样的包来装。中央红军干部团团长见此情况,就将一个从战争中缴获来的牛皮质地的公文包送给张运贵装药品。自此,张运贵并一直将公文包珍藏于身,并一直鼓励他努力当好一名红军卫生员。1943年10月,张运贵在延安响应党的号召,复原到延安县甘谷驿镇开设诊所行医,继续为广大穷苦群众服务。精湛的技艺、和气的态度,被当地群众亲切地唤为“南方张医生”。新中国成立后,张运贵于1952年春携妻小辗转返回故乡,落户在桂阳乡翁坊桥,并担任桂阳乡党支部书记,1955年被吸收为脱产干部,1957年因精简机构紧缩编制辞去公职回乡当农民;“文革”中受到冲击,身份遭受怀疑;1972年经福州军区和福建省委组织部调查落实老红军政策,享受团处级待遇,后由省民政厅拨款补助在桂阳街修建住房,迁居桂阳街;1980年起任建宁县政协第一、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82年离休,1989年12月在桂阳病逝。张运贵逝世后,其后代将该公文包捐赠给建宁县革命纪念馆收藏。该公文包后经鉴定属国家三级革命文物。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张运贵公文皮包
(一)游客须知: 1、游客入园,请文明用语,勿大声喧哗; 2、全园禁烟,爱护园区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3、园区围墙、景墙、广场雕塑群,请勿攀爬; 4、如遇突发事件,请及时与本馆工作人员联系; 5、文明参观,爱护文物展品,不要随意触摸; 6、参观过程中注意保管好随身物品,以免丢失。 (二)游客服务中心免费服务项目 1、免费提供咨询服务; 2、免费提供白开水、茶水; 3、免费借用拐杖、轮椅、童车、雨伞(需押金); 4、免费寄存物品; 5、免费观看影视厅影片; 6、免费提供景区导游图; 7、免费提供景区宣传折页。 (三)参观示意图
馆内收藏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类别:玉石器、宝石
年代:清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