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物馆 > 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
0 0

地区山东省 济南市 历下区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 :00—16 :30

电话0531-85058201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899号

山东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当时的馆址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位于济南市广智院街广智院旧址,系1904年英国浸礼教会牧师怀恩光创建,原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博物馆之一;西院位于济南市上新街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原是一处融道、佛、儒、基督、伊斯兰五教合一的宗教团体驻地,1942年建成。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后,将济南广智院旧址辟为自然陈列室、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辟为历史陈列室。  

       

         


五十年代的山东省博物馆


山东省博物馆建馆之初,藏品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拨了原山东省图书馆金石保存所收藏的青铜器、书画、善本书等一批文物;二是接收了原济南广智院历年来搜集的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以及各类文物藏品;三是接收了原解放区山东人民政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收集保护的各类文物;另外还接收了部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群众捐献的传世文物。

1954年至1980年期间,山东省博物馆作为山东唯一的省级文博机构,承担起了山东境内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开展了大量田野调查,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收藏了大量珍贵出土文物,使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1991年8月,位于千佛山北麓的新馆动工兴建,1992年10月落成开放。至此,山东省博物馆发展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包括历史、自然、艺术等多门类的新型省级博物馆,成为全省文物的收藏中心和展览中心,尤其在陶瓷器、青铜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玺印、简牍、汉画像石、书画、善本书的收藏方面见长。


     


九十年代的山东省博物馆


进入新世纪,山东省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文化设施和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2006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山东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又一次提上日程,成为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山东文化事业、促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一项重大决策。新馆选址在济南市区主干道经十路东段,2007年12月29日举行奠基,2010年6月圆满竣工,2010年11月16日正式向社会开放,山东省博物馆至此更名山东博物馆,开启了文博事业的新篇章。


            


山东博物馆新馆


山东博物馆新馆主体建筑面积8.29万平方米、高74米,建成后在馆舍面积、展陈环境、自动化管理、文物保护等硬件设施方面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为适应新馆全方位高标准提升的工作需要,自新馆建设项目确立起,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物局就积极筹划山东博物馆人才队伍的壮大和优化,重视对博物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为山东博物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


新的山东博物馆不仅承载着山东省博物馆百年发展历史,也承载着新馆建设者和文博工作者繁荣文博事业的信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山东博物馆将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一流业绩,服务于社会大众,为建设文化强省履行职责。 

暂无内容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英国浸礼教会牧师怀恩光创建东院,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济南市广智院街广智院旧址。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位于济南市上新街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的西院建成。


1954年,东西两院合并,山东省博物馆成立。


1954年至1980年期间,山东省博物馆作为山东少有的省级文博机构,承担起了山东境内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开展了大量田野调查,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收藏了大量珍贵出土文物,使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1991年8月,山东省博物馆位于千佛山北麓的新馆动工兴建。


1992年10月,山东省博物馆新馆落成。


1994年5月,山东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2005年12月,山东省博物馆专题研究新馆规划选址、建设用地和投资规模。


2006年,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建设提上日程,同年5月11日,山东省政府第67次常务会议确定建设山东省博物馆新馆。


2007年8月,山东省政府审查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方案。同年12月29日,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开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并选址在济南市区主干道经十路东段。


2010年6月,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圆满竣工。同年11月16日,山东省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开放,山东省博物馆至此更名山东博物馆。

综述

山东博物馆主体建筑共有五层,分为展陈开放、宣教、藏品保管、业务科研、安全保卫与消防、行政办公、机电设备等七大区域,满足了博物馆收藏、展示、保护与研究的功能需求。 [5] 新馆开设《汉代画像艺术展》《佛教造像艺术展》《山东历史文化展》《孔子文化大展》《明代鲁王展》《馆藏书法展》《馆藏绘画展》《山东考古馆》《馆藏瓷器精品展》等11个展览15个展厅。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展线总长约2000米,展出各类文物4500余件,涉及玉石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等20余个门类。 


基本陈列


山东博物馆陈列展示区共有15个展厅,满足了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的空间需要。综合服务区设有4个功能厅,分别是交流展览厅、学术报告厅、青少年实践活动厅和文化艺术品展示厅。


一楼展厅


山东博物馆一楼大厅常设有佛教造像艺术展、汉代画像艺术展及三个特别展厅。正厅正中设有孔子学堂及报告厅。一楼主展厅是佛教造像艺术展和汉代画像艺术展。


佛教造像艺术展

《佛教造像艺术展》:佛教自东汉初年从古印度正式传入中国后,山东就成为佛教的重要活动区域,是中国最早出现佛教图像的地方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境内一批批重大考古发现,出土了数量众多的佛教造像,特别是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佛教窖藏坑的发掘,大量造型精美、妆饰华丽的北朝造像重见天日。佛教造像艺术展选取近几十年来出土的部分造像精品,着重展示山东佛教艺术独创性。展览有两大主题,一是石雕造像文物,从艺术方面展示山东北朝时期造像的辉煌成就和独树一帜的造像风格。二是佛塔、经幢、造像题铭等其他佛教文物,从宗教信仰方面展示山东佛教的历史沉浮。 



汉代画像艺术展

《汉代画像艺术展》:汉代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木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汉代人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描绘出汉代现实生活、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被誉为“汉代历史的画卷”。山东汉代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代表。它以质朴深沉的民族本土意识成为世界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山东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主要出土或发现于济南、济宁、枣庄、临沂等地。著名的孝堂山祠堂、嘉祥武氏祠、沂南北寨汉墓等画像石的代表作品通过不同的展示手法在此一一展现,斧凿间犹觉汉风扑面。



二楼展厅


山东博物馆二楼展厅左右两边;右边主要是山东历史文化展,一共分为史前、夏商周、秦汉——明清三个展厅来介绍山东的发展历史;左边为明代鲁王展和刘国松现代化水墨艺术馆。


山东历史文化展

《山东历史文化展》:该展是配合山东新博物馆建成开放而精心制作的大型地方陈列,该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分史前、夏商周、秦汉至明清三大部分。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这片土地上就生活着与“北京人”同时代的“沂源人”。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十分丰富,以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谱系脉络清晰,说明该地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反映这一时期的文物展品,从远古蛮荒到定居农业,从粗糙的打制石器到工艺玉器,从简单的粗制陶器到精美绝伦的蛋壳黑陶,以各种角度映照出当时这里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山东地区辉煌的史前文明。



明代鲁王展

《明代鲁王展》:该展展出的是明朝第一代鲁王朱檀墓中的出土文物。1970年至1971年,由山东博物馆主持,对位于现山东省邹城市与曲阜市交界处九龙山南麓的鲁荒王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冕冠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等。该展文物既是鲁王朱檀王府生活的真实缩影,也反映了明朝时期的工艺制作水平,而且填史补阙,对于研究明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三楼展厅


山东博物馆三楼主要展出的是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徒展,考古成果展,山东名人展等。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徒展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徒展》:以大型实景的方式生动再现了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这一生物界的壮丽场景。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徒展借助多媒体光影技术,演绎了动物迁徙的场景;多样化的展台呈现出非洲大陆的草原、雨林、沙漠、湿地等形态各异的自然风貌和地理环境;分门别类,多角度的介绍了不同食物链中的野生动物,使观众们了解到动物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种族本领。以寻找水源和食物为线索,展览详细阐述了野生动物迁徙族群的生命历程和自然意义。展览还融入了多种非洲元素,进一步刻画了非洲形象,令整个迁徙故事饱满而立体。此次展览的动物标本是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肯尼斯·贝林向山东博物馆无偿捐赠的,共有百余个门类、总计300余件珍稀动物标本,包括非洲象、河马、犀牛、非洲狮及尼罗鳄等多种大型珍稀动物。



考古成果展

《考古成果展》:通过展示山东寿光市双王城遗址古代盐业遗址、高青县陈庄西周城址、沂水县刘家店子春秋贵族墓、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大墓、日照市海曲汉代漆木器和丝织品、汉代考古等重大考古成果,以及这些考古成果取得的过程。让大家感受并认识山东地区的历史、文化、文物和齐鲁文化的风采。



山东名人展


《山东名人展》:是山东省委、省政府促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重要工程,目的是通过展示现代山东名家的风范和作品,将名人馆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馆,公众感染心灵、感悟人生的道德馆,山东名人成就的展览馆、捐赠奉献的博物馆、优秀作品的艺术馆以及山东精神的文化馆。 “山东名人馆”首期为“王献唐纪念馆”“于希宁纪念馆”和“张登堂艺术馆”,展出三位名家捐赠的藏品或作品。接受的社会捐赠将分期分批展示。同时,名人馆期待更多的名家名品入驻。



《山东博物馆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展出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展出馆藏明清官窑瓷器精品160余件。


专题展览


《清代初期山水画展》:以“清代初期山水画”为主题,汇集馆藏清初至康熙末年山水画作近六十幅,以创作年代为序展陈,并兼顾画家群体和绘画流派的风格特色,既有名家妙品佳构,亦不乏一般画家精心之作,或巨轴大幅,或小册长卷,形制不一,面貌多样,期望以此展现清代画家的风神旨趣,略窥清初山水画艺术成就之一斑。


中国海洋贝类展

《中国海洋贝类展》:该展分为六个单元,集中展示了3000余件珍贵的贝类标本及贝文化相关文物,全方位展示了贝类背后蕴藏的文学、历史、医药、饮食、邮票等知识,是山东博物馆有史以来展出标本数量最多的自然类展览。



临时展览


2000年,山东博物馆与济南市长清博物馆共同举办了《济北王陵出土文物展》。


2001年,山东博物馆与湖南省博物馆共同举办了《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展》。


2002年,山东博物馆与北京保利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勿忘国耻——圆明园回归国宝展》。


2003年,山东博物馆与青州市博物馆共同举办了《东方神韵——青州佛教造像艺术展》。


2004年,山东博物馆与陕西兵马俑博物馆共同举办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济南)大型国宝文物特展》


2005年,山东博物馆与内蒙古博物馆共同举办了《金樽美酒骏马天骄——内蒙古古代酒文化展览》。


2006年,山东博物馆与贵州省博物馆共同举办了《霓裳银饰——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展》;同年与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了《故宫珍宝——清代帝后御用金银器特展》等。

综述


山东博物馆藏品来源于山东省广泛的调查与征集,以及田野考古发掘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还通过考古发掘移交、公安局破案移交、定向征集、个人捐赠等途径新增了一批珍贵文物。山东省博物馆文物藏品大多为山东地区出土与传世的珍品,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其品种多样,构成完整的文物收藏体系,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古籍善本、甲骨、竹简、漆器、印章、封泥、砖瓦、陶文、钱币、服饰等门类,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截至2019年末,山东博物馆藏品有14418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8895件/套。


重要藏品


涡纹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泥质红陶,直颈上侈成口,扁圆腹下收为平底,肩部置两凸钮。器表磨光并涂红色陶衣,腹部饰黑地白彩涡纹带一周。



红陶兽形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盛酒、水器。夹砂红陶,器表磨光,整器涂红色陶衣。动物造型,形体肥硕,背装提梁,后身置筒状注水口并与兽嘴从功能上相对应,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



玉串饰


新石器时代


串饰由单、双、四连环以及绿松石坠等11件组成。玉片磨制轻薄,呈色有青有白,玉色莹润。



白玉龙形佩饰


汉代


1970年曲阜九龙山汉墓出土。佩饰作片状弧形,两端镂雕精美的对称龙纹。龙背隆起、龙尾交接,双龙回首遥遥相望。该器玉质精细,透亮光滑,纹饰生动活泼而富有生机。



蝉冠菩萨像


1976年出土于山东省博兴县,菩萨像雕工精细,形态优美,面容慈祥睿智,衣服飘逸舒展、装饰流畅繁复,菩萨冠上的蝉纹装饰尤为引人注目,因双臂残失,又有“东方维纳斯”之誉。



蛋壳黑陶杯


龙山文化


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整器为两部分套合,以轮制而成,器壁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是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代表了中国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颂簋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盛食器。圆盖圆腹,子母口,盖顶部有圆形捉手。双耳作兽首形,有珥。圈足下有三小足。器、盖口沿饰窃曲纹,腹与盖上部饰瓦纹,足部为垂鳞纹。铭文15行152字,记述周王册命颂为监造新宫的官吏,并赏以官服、旗帜等事。与颂壶、颂钟并称“三颂”。既为西周时期的优秀书法作品,又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亚丑钺


殷商末期


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是商代礼仪重器、王权的象征,两面镌刻的铭文表明此钺的持有者是商代著名望族“亚丑”族群。该器器型硕大,十分罕见,是殷商末期青铜钺的典型代表。



青花如意耳扁瓶


清雍正


高50.3厘米葫芦形口,短颈,扁圆腹,矮圈足,颈腹间附有对称如意耳,腹两侧有乳钉,造型别致。通体以青花作画装饰,色调清新典雅,纹饰花繁叶茂,婉转流畅。瓶口自左至右横排“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东平汉墓壁画


汉代


2007年发现于山东东平县,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填补了省汉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


西汉


1972年4月10日发现于银雀山汉墓。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有无的千古之谜,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评为“中国20世纪(100年)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文徵明小楷册页


明代


纵22.3厘米、横111厘米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一作璧,更字徵仲,号衡山、衡山居士、停云生,长洲(今苏州)人。少拙于书,后刻意临学,小字行体温润,笔法精绝,大字仿黄庭坚者尤佳。



郑燮双松图轴


清代


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此画是郑板桥中进士第一年送给肃翁的作品,图中一远一近两棵松树意寓同学品格高洁,树下有几杆修竹,怪石兰草,更是板桥擅长之笔。画中长篇题记,讲述了同学之间的情意,该作品书法绘画俱佳,保存品相好,是板桥难得一见的作品。



巨型山东龙


白垩纪晚期(距今约6700万年前)巨型山东龙化石标本是在1964年发现于山东省诸城市吕标乡龙骨涧,它的头骨较长,额扁平,嘴扁如鸭子的嘴,因此也叫“鸭嘴龙”。巨型山东龙个体高大,体高可达8米,长14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一般认为它是以蕨类植物为食,也有少数研究恐龙的学者推测,它是一种杂食性的恐龙。


山东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899号,占地面积210亩,主体建筑面积82900平方米,展陈面积25000平方米,隶属山东省文化厅,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 


1954年,山东省博物馆成立。1991年8月,位于千佛山北麓的新馆动工兴建。1992年10月,落成开放。2006年,山东博物馆再次扩建,2010年11月16日,对公众开放。 [5]  截至2019年末,山东博物馆藏品有14418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8895件/套,举办展览31个,开展教育活动587次,参观人数210万人次。


山东博物馆先后荣获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颁发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等称号。是济南陆军学院、山东交通学院、山东省实验中学、东方双语实验学校、燕山小学等一批大中小学的教学和德育基地,山东省妇女“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文明示范岗。  2012年,山东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

地理位置


山东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899号。


交通指引


公共交通:乘坐济南市内公交BRT5路、K115路、K119路、K139路、K145路、K152路、K160路、K171路、K187路、K202路、K911路、326路公交车,省博物馆站下车步行前往。


开放时间


每周周日、周二至周六9:00—17:00时(周一闭馆)。


自2022年3月30日(周三)起,山东博物馆暂停对外开放,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门票价格


免费。

馆内收藏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