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陕西省 西安市 碑林区
开放时间淡季(12月1日一2月底)售票时间:8:00一17:15,18:00闭馆。旺季(3月1日一11月30日)售票时间:8:00一17:45,18:30闭馆。
电话029-87210764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15号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15号,占地面积3.19万平方米,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隶属于陕西省文物局,主要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分组成,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地方专题性博物馆。 [4] [13]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碑林成立。1953年,孔庙被扩充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区。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碑林从省博物馆中拆分成一座独立的博物馆一西安碑林博物馆。 [4] 截至2019年末,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品有1356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81件/套,举办展览8个,教育活动285次,参观人数87.68万人次。 [1]
2008年5月,西安碑林博物馆被评为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1] 2018年10月,西安碑林博物馆被评为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唐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提倡《孝经》,曾诏令“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新唐书玄宗纪》,亲自作序、注解以隶书书写的《孝经》刻石,其子李亨篆额,额上承云头纹盖,下有三层台座,故称《石台孝经》,立于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
唐开成二年(837年),《开成石经》刻成。这是继汉《熹平石经》、魏《正始石经》之后又一部大型石刻经书。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12种儒家经典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计114石,两面刻,228面,刊刻共历七年。
唐天祐元年(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对长安城进行了缩建,将原来的皇城改为新城。《石台孝经》《开成石经》所在的务本坊已委弃郊野。同年,韩建开始将《石台孝经》与《开成石经》迁往文宣王庙(今西安社会路一带)。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刘鄩将《开成石经》迁至唐尚书省西隅(今西安社会路一带)。据宋《京兆府新移石经记碑》载:“(石经)旧在务本坊,自天祐中,韩建筑新城,而六经石本委弃于野,至朱梁时,刘鄩守长安,(按《新五代史》载,刘鄩守长安的时间为开平三年)有幕吏尹玉羽者,白鄩请辇入城。鄩方备岐军之侵轶,谓此非急务。玉羽绐之曰:一旦虏兵临城,碎为矢石,亦足以助贼为虐。鄩然之,乃置于此,即唐尚书省之西隅也”。
宋建隆三年(962年),刘从乂撰文、马昭吉书并篆额的《重修文宣王庙碑》刊立。此碑记载了石经迁移的情况。
宋乾德三年(965年),梦英《篆书千字文》刊立。
宋乾德四年(966年),郭忠恕等人书《三体阴符经》,刻于《隆阐法师碑》碑阴。
宋乾德五年(967年),陶谷撰、皇甫俨书《篆书千字文序》,碑阴刻《篆书千字文》碑阴。梦英书《十八体篆书》刊石。
宋建隆、乾德年间(960—968年),王彦超将宋时已毁的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摹刻上石。此原碑刻于唐贞观初年(633年),刻成后“车马填集碑下,毡拓无虚日”(见清孙承泽《庚子消夏录》),故不久碑石即毁。此摹刻称“陕西本”或“西庙堂”。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迁至文宣王庙。
宋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用徐弦所藏《秦峄山刻石》摹本重刻于长安。原石于唐代被野火焚毁,杜甫有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此摹刻称“长安本”。
宋咸平元年(998年),梦英书并序的《篆书目录偏旁字源》刊石。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永兴军新修文宣王庙大门记碑》刊立。据此碑载,《开成石经》《石台孝经》等碑石迁至唐尚书省西隅文宣王庙(今西安社会路一带)后的陈列形式为“苔碑中立,石壁外周”。苔碑即《石台孝经》,石壁即《开成石经》。
宋嘉祐三年(1058年),《彦修草书》、张旭《肚痛帖》刊石。后有梁郡李丕绪题跋“乾化中,僧彦修善草书,笔力遒劲得张旭法,惜哉名不振业,于时遂命模刻,以贻同好。”
宋元祐二年(1087年),漕运使吕大忠将《开成石经》《石台孝经》等碑石迁至“府学之北墉”,即今碑林所在地。同时迁来的还有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等著名碑石。迁移后的陈列形式大致为“凡石刻而偃者仆者,悉辇置于其地,洗剔尘土,补锢残缺,分为东西次比而陈列焉。明皇注孝经及建学碑则立之于中央,颜、褚、欧阳、徐、柳之书,下迨偏旁字源之类,则分布于庭之左右。”此次迁移奠定了碑林的基础,碑林亦当建立于此年。
宋元祐三年(1088年),唐怀素书《东陵圣母帖》刊石。
宋元祐五年(1090年),黎持撰、安宜之书《京兆府新移石经记碑》刊立。
宋元祐八年(1093年),唐怀素书《藏真律公帖》刊石。
宋崇宁二年(1103年),文庙建立。至此,府学、文庙与碑林同在地,即今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在地。
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智永千字文》刊石。
金正隆二年(1157年),李栗撰、潘师雄书《京兆府重修府学记碑》刊立。
金正隆五年(1160年),河中府同知府尹耶律隆和陕西东路转运副使周维甫对碑林进行了修茸。修茸后“左右瞩望,灿然一新”。这是自碑林建立以来有据可查的第一次修葺。另外,碑文中有“碑院”一词,说明碑林建立之初称之为“碑院”。
金正大二年(1225年),对碑林进行了修茸。
元失后二年(1250年),王琛对碑林进行了整修。
元至元十四年(1285年),据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载,“当时碑石尽倒,京兆府学正骆天骧与京兆府教授孟文昌,请西安灞桥堂邑刘斌修复立起。”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京兆府众儒生捐资修茸碑林。
明洪武元年(1368年),赵寿(字子仁)将《智永千字文》从迎祥观(今西安广济街一带)移置碑林。
明成化六年(1470年),唐怀素书《千字文》刊石,后刻有明代书法家宋克书《杜甫前出寒九首》并余子俊跋。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对碑林进行了整修。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陕西关中发生大地震,碑林也遭到空前的浩劫。《开成石经》114石就有40石被震倒,其他碑石如《孔子庙堂记》《皇甫诞碑》《三坟记》《拪先茔记》等也都倾倒折断。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西安府学对碑林进行了整修。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王鹤撰《重修孔庙石经记》刊立。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唐释大雅集王羲之书《兴福寺残碑》于西安南城壕出士,只剩下半截,故称“半截碑”,移置碑林。又,汉《曹全碑》于郃阳县旧城华莘里村出土。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于西安城西出土,就近立于金胜寺。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费甲铸摹刻《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立于碑林。
明代(1368—1644年),据统计此期间碑林新增各类碑刻90多种,内容广泛,风格多样,使碑林初具规模。由于碑石较多,遂有“碑林”之称。
清顺治三年(1646年),费甲铸摹刻兰州“肃府本”《淳化阁帖》145石,置于碑林。
清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巡抚贾汉复及许继业等主持,集《开成石经》字样《孟子》七篇,计17石,36500字,并入《开成石经》,共称“十三经”。至此,碑林囊括了儒学的基本经典。
清康熙四年(1665年),贾汉复主持修复文庙。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对文庙进行了修整。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0年),朱集义画并书《关中八景图》《松鹤图》刊石。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玄烨撰并书《至圣先师孔子赞》刊立。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玄烨书《宁静致远》刊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贾铉绘并记的《太白山全图》《太华山全图》《香节图》等由李世龙、卜世刊石。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玄烨书《训饬士子文》刊立于文庙碑亭。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玄烨书《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刊立于文庙碑亭。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西安知府徐容倡议修缮碑林,徐之叔祖徐朱(火鼎)资助“独解私囊,成此巨业”。
清雍正三年(1725年),胤祯书《平定青海搞成太学碑》刊立于文庙碑亭。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允礼送达赖喇嘛回西藏,途经西安所作《望太白积雪诗》《骊山温泉诗》《即景诗》《程子颜子所学何至论》《孔子像》等书画刊石。同年,杨馝于陕西布政使司藩署(今西安社会路一带),见颜真卿书《郭家庙碑》及柳公权书《魏公先庙碑》因保管不善,倾入土中,遂派人洗净,置颜碑于监仪门旁,柳碑藏壁室之,并撰有《复置颜柳碑记》刻石以载此事。
清乾隆六年(1741年),王端重刻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于碑林,共四石两面刻,原碑在今陕西省麟游县。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柳觉先撰,柳云培书、侯钧篆额的《西安府碑洞石刻目录》刊石,共收录碑刻71种,邱仰文作跋。这是碑林第一份碑刻目。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弘历书《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刊立于文庙碑亭。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弘历撰书《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刊立于文庙碑亭。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陕西巡抚毕沅对碑林进行了修茸。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毕沅记、弘历书《喜雨亭记》刊石。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弘历书《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刊立于文庙碑亭。
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申兆定将《汉武都太守裴岑记功碑》重刻上石,原碑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清嘉庆十年(1805年),西安府知府庄炘倡议整修碑林。
清道光三年(1823年),唐《于孝显碑》于陕西省富平县西乡出土。碑阴刻卢坤跋曰:“右濮阳令于孝显碑,道光癸未富平出土,今移府学碑林。”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赵玉藻集《王书圣教序》字诗,共4石,刻于碑林。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富呢扬阿来陕,观览碑林,见“庭楹廊庑日就摧落”,于是倡议整修。工程为三个月,立《复修碑林记碑》以载此事。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被贬放新疆伊犁,途经陕西,登华山作《游华山诗》,李文翰诗,并和刘安笃一并刻石。
清咸丰三年(1853年),倪人炯将家藏《黄庭坚诗帖》摹勒上石并跋。共5石、仇和刻石,置于茂陵。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将左宗棠书《天地正气》摹勒刊石。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颜真卿书《马璘残碑》出土,后移至碑林。
清顺治二年至光绪十八年(1646—1892年),246年间,碑林中共增加了各种碑刻256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有建城、修桥、栈道、河渠,整修寺观庙宇、田赋、学规、格言、名人书帖、诗词、线刻画等,书法风格多样,使碑林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
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丹麦人荷尔姆企图将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运出中国,未逞,后移至碑林。
清宣统二年(1910年),隋《孟显达碑》于长安县韦曲南里王村出土,移置西安湘子庙街保存,后移至碑林。按此碑曾用作唐韦顼石椁的盖,故碑阴被刻成屋顶形状。
民国七年(1918年),《前秦广武将军碑》于陕西省白水县重新出土,后移至碑林。
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出土,后移至碑林。
民国十三年(1924年),于右任在洛阳由古董商手里购得北朝至隋唐墓志三百余方,以其中有七对夫妻的墓志,题名为“鸳鸯七志斋”作为自己的斋号。因当时陇海铁路尚未修到西安,故先将这批墓志运到北京保存。同年,唐尹元凯书《美原神泉诗序碑》于陕西省富平县出土。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将西安、富平、华阴、兴平等地的一些汉唐以来的碑石,集中至陕西省政府新城内陈列保存,名为“西安小碑林”。宋伯鲁、毛昌杰、宋联奎各书有《小碑林记》刊石。陆续迁来的有唐《颜勤礼碑》、唐《汉武都太守碑》、唐《述圣颂碑》、唐《慧坚禅师碑》《黄庭坚诗书》《锄经堂法帖》等。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于右任以重金从洛阳古董商手中购得汉《熹平石经》残石,由马文彦负责运抵南京,后又移存上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国民党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在西安设立办事处。同年9月,古物保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黄文弼、徐炳昶等委员倡议与陕西省政府联合整修碑林,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批准,并拨款7万元。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9月,“整理西安碑林工程监修委员会”成立。国民党内政部聘请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西京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张继、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黄文弼为监修委员。监修委员会又聘请张鹏一、宋联奎、寇遐、赵玉玺、张知道为该会顾问,李俨、张羽甫、刘祝君、沈诚为工程顾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国民党内政部加聘陕西省政府新任主席孙蔚如及彭昭贤、周伯敏、续式甫、雷宝华为监修委员。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整修西安碑林工程动工。对碑林的全部房屋进行了翻修,采取先立碑、后盖房的方式,将原来埋入地下的碑座全部露出地面。整修了《开成石经》,对明嘉靖大地震震断处,由耀县张穆生校正接补,对错行者31石、残缺齐48石也做了改正。取掉碑额,用钢筋混凝土在上面整体连接加固。工程结束后,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题词:“整理西安碑林奠基纪念”刊石,嵌于十三经旁,于右任题写“西安碑林”匾额,悬于大门之上。经过这次整修,基本上形成了碑林的规模,这是民国时期对碑林所作的重要贡献。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抗日战争形势紧张,于右任将其收藏的汉《熹平石经》残石,由上海运到西安,交富平张鹏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碑林成立。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魏三体石经》残石中《尚书康诰》在西安市许士庙街出土。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编、曹仲谦作序的《西京碑林藏石目录》出版,据该书统计,碑林中所陈列的各类碑石491种1243石。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隋《孟显达碑》由西安湘子庙街移存碑林。
1953年,孔庙被扩充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区。
1955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更名为陕西省博物馆,并开始筹建新馆。
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碑林从省博物馆中拆分成一座独立的博物馆。
1992年,正式改名西安碑林博物馆。
2010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建成石刻艺术馆对外开放。
2022年7月10日起恢复开放,每日接待人数不超过最大承载量75%。
综述
西安碑林博物馆占地面积3.19万平方米,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分组成。
孔庙
西安孔庙唐时在尚书省西隅国子监附近。宋代几经搬迁,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虞策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现存的照壁、牌坊、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多为明清建筑。
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之后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其中,陈列在碑亭中的《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745年),由唐玄宗李隆基注书,被誉为“迎宾第一碑”,是最早移入碑林的藏品之一。
第一展室
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0多万字,用石114方。清代补刻的《孟子》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这些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当时为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以供校对。《开成石经》是当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第二展室
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内容上,《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书法价值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都是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其中僧怀仁花费24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了“三绝碑”。
第三展室
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等,隶书有汉《曹全碑》等,楷书有唐《臧怀恪碑》等,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等,草书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
第四展室
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
第五展室
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许多碑石记述了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历史的资料,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定价值。
第六展室
陈列的石碑,除少数是元、明人士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元赵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则徐所书的石碑等,都是难得的珍品。
第七展室
陈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阁帖》复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两面,其内容有历代封建帝王、名臣及书法家的各种字体,更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西安石刻艺术室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石刻艺术馆
新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陈列分为造像碑区、造像区、大型造像区,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2011年,“长安佛韵”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新石刻艺术馆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综述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品以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截至2019年末,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品有1356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81件/套。
重要藏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重要藏品包括汉《曹全碑》、颜真卿《多宝塔碑》、唐太宗昭陵六骏石刻等。
部分展示
曹全碑
东汉中平二年(185)
灵帝中平二年(185)立。高272厘米。明隆庆年(1567--1572)出土于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存西安碑林。
碑主曹全自幼勤奋好学,博学多能,他的孝行在家乡更是有口皆碑。先后担任过郡右职上计掾史、凉州治中别驾,在建宁二年(169)举孝廉,拜西域戊部司马。当时正逢疏勒国发生政变,对大汉王朝也不再称臣进贡。曹全奉旨征讨,最终将和德王“面缚归死”,将诸部落贡纳的二百万钱全部登记造册纳入官府。之后又被举为孝廉,官拜酒泉福禄长。后来张角起义时,战乱不堪,曹全出任郃阳令,他收拾残局,安抚百姓,将属地管理得很出色。前来投奔者云集郃阳,在他治下的“农夫织妇百工戴恩”。其后又在遭水灾之后,“兴造城郭”,还帮助一些有学识之人获得官爵。难能可贵的是曹全所作所为,“费不民出,役不干时”。曹全在郃阳的门生故吏因共同出资,为其“刊石纪功”。碑石质坚润,刻刊精良,为汉碑中保存最为完好者。国宝级文物。
康有为认为此碑“以风神逸宕胜”,是汉隶中“秀韵”一路代表。
多宝塔感应碑
唐天宝十一年(752)
岑勋撰 颜真卿书 徐浩题额
唐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建。北宋崇宁二年(1103)移存西安碑林。岑勋撰文,徐浩题额,颜真卿受西京千福寺楚金禅师邀请书丹。碑文记载长安龙兴寺楚金和尚修建多宝佛塔事迹。
颜真卿(709~784),唐代名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安史之乱时,身为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在北方率先起兵对抗叛军。兴元元年(784),被派遣劝降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其楷书端庄雄伟,世称“颜体”,行书跌宕遒劲。宋代书坛领袖苏轼曾慨叹:“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其书丰壮淳厚,含蓄又充满力量,这正是几千年来,儒家最推崇的精神境界。换言之,颜真卿书法的美学底蕴深契儒家思想,几乎无人匹敌。
该碑是颜碑石存今最早者,点画圆整,端庄劲秀,已有个人独特面目。明代学者孙鑛《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掾史家鼻祖。”
撰文者岑勋是大诗人李白的朋友,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叔伯兄弟,名叫岑参。此碑额题“大唐多宝塔感应碑”,隶书,出徐浩之手。徐浩是颜真卿同僚,长颜6岁,唐玄宗至肃宗朝曾两度主持内府法书鉴定。千福寺在唐长安城安定坊之东南隅(大致在今天西安西站西南),原为章怀太子宅,咸亨四年(673)舍为寺。
此碑为国宝级文物。
昭陵六骏
刻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唐王李世民为了纪念开国战争中曾骑过的六匹战马,令画家阎立本先画出六骏的图形,再由雕刻工艺家阎立德依形复制刻于石上,由当时的大书法家欧阳询将唐太宗亲自书写的赞美诗书在原石上角,刻成后放置在昭陵北麓的祭坛之内。依次为“特勤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拳毛騧”二骏1914年流失国外,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
昭陵六骏每块高2.5米,宽3米,采用高浮雕的形式将六匹骏马生动地再现在石板上。其中三匹做立状,三匹为奔驰状,姿态英俊,神韵飒爽,造型生动,眉目传神,真可谓“秦王铁骑取天下,六骏功高画亦忧”。鲁迅先生将六骏誉之为“前无古人”的杰作。
菩萨立像(残躯)
唐(618-907)
1934年西安市火车站大明宫遗址出土
这尊菩萨像整体风格受到印度佛教菩萨样式的影响。其造型优美,体态饱满丰腴,丰肩细腰,胸腹坦露。脖颈戴嵌有宝珠项饰,精致华丽。束发披肩,左肩斜披至腰间的两条帛带,自然交错。腰束薄柔轻透裙装,腹前系结,衣纹线条为凸楞状,简洁流畅。腰腹间肌肉微微隆起,刻画细腻逼真。双腿一曲一直,重心落于右腿,使躯体略呈“S”形扭动之势,精妙传神。虽然头部及双臂、双足残缺,但仍能体现出唐代佛教造像高度写实和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
流云狩猎图
1957年出土于绥德县五里店,为墓室右壁画像石。画面右下方祥云缭绕,其右上方为两人骑马,一前一后,弯弓搭箭,瞄向左上方,后骑吏仅露出三分之二马身和骑吏的一只胳膊及已射出的一支箭,三角形箭头显得锋利无比。狩猎者左上方一鸟正在空中飞翔,一只豹子背生双翼,前爪腾空,尾巴上卷,回首张望,似正在拼命奔跑,躲避弓箭。豹子上卷尾巴的顶部站一鸟,其头部与回首的豹头相呼应。鸟尾部蹲坐一背生羽翼,头生角的牛头怪兽。狩猎者的正上方为三只展翅飞翔的鸟和两只异兽。整幅画面的左下角一人面左,双手拥彗,身子前倾,似正在施礼迎接。彗头站一四蹄腾空的怪兽。怪兽头部为一块祥云,上站一鸟,翘尾低头。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文昌门附近,馆内由碑林、石刻艺术等部分组成,其中由历代碑石、墓志组成的碑林是馆内的亮点,其中包括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书法名家的碑刻,还有《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唐代碑刻。
收藏的碑刻中,精品众多
在碑林博物馆内,你能够欣赏到历朝历代的碑刻和墓志,这里收藏的碑刻和墓志时间跨度长达2000多年。其中的珍品有: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著名草书家怀素的《千字文》,笔意奔放。
《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很受欢迎
除了书法大家的石刻外,最受游客欢迎就是《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碑刻。《石台孝经》,是儒家经典,碑文由两个皇帝以四种字体书写的,即: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书写碑文,又以楷书作小字注释,又在碑刻成后在碑侧用行书作批注,而此这块碑的碑额是由唐肃宗李亨用篆书所写的。《开成石经》刻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一共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等十二部经书。
可以购买碑帖
在碑林博物馆浏览时,还可以在馆内的“石刻艺术馆”中观赏到四神墓门、唐昭陵六骏图、孔子见老子图、青龙朱雀图等精美的石刻。游玩后,还可以购买到用原碑刻拓印出来的“碑帖”,不过这里的“碑帖”价格不算便宜,从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如果你的要求不是很高,可以在碑林边上的书院门步行街上购买碑帖,价格相比较便宜些。
门票价格
旺季
全票:65元/人·次
半票:32元/人·次
淡季
全票:50元/人·次 半票:25元/人·次
城墙·碑林联票 100元/人·次
日最大接待量 8000人
1:执行淡旺季门票价格的时间:
淡季(12月1日-2月底)售票时间8:00-17:15,18:00闭馆
旺季(3月1日-11月30日)售票时间8:00-17:45,18:30闭馆
2:实行市场调价价格的旅游参观点,门票价格及门票对特殊群体优惠政策由景点参照国家、省上的有关规定自行定制并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后执行。
定价机关 陕西省物价局
批准文号 陕价服函【2018】139号
管理形式 政府定价
价格举报电话:12358
陕西省旅游局投诉电话:029-85261437
优惠条件
1 :对现役军人(含军队离退休干部)、残疾人、 65 周岁以上老年人(含 65 周岁)、 6 周岁(含 6 周岁)以下或身高 1 . 20 米(含 1 . 20 米)以下的儿童,凭军官证 (离退休证) 、士官证、残疾证、居民身份证(或陕西省敬老优待证)实行免票 ()。
2 :对 6 周岁(不含 6 周岁)至 18 周岁(含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内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有效证件实行半票。
3 :澳门、香港、台湾等入境游青少年凭 《 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 》 、 《 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 》 或学生证件等有效身份证明,享受与内地青少年同等的优惠政策。
4 :对全国医护工作者、战‘疫’突出贡献者、支援湖北的一线医务人员、省内一线医务人员(本人身份证和医师证或护士证)及直系亲属(仅限3人)凭有效证件,全部实行免费,活动时间截止2020年12月31日。
*以上优惠政策仅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行车路线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西安南城墙文昌门内。距离市中心钟楼2公里,距离西安市火车站6.7公里。可乘坐14路、23路、40路118路、208路、214 路、221 路、223路、 232 路、706路、402路、512路、619路、704路、800路、游6路、258路公交车到达。
服务设施
一、讲解接待服务:我馆讲解员经过严格培训上岗,可为游客提供中英文讲解及点讲服务。
二、游客服务中心:我馆在前区半开放区域设置了游客服务中心,提供热水、电视、轮椅、童车、雨伞、充电器等服务设施,有专人负责管理,竭诚为游客提供温馨便利的服务。
三、残疾人通道:我馆在参观区设置了残疾人通道,实现了参观区残疾人无障碍通行。
四、展室游客体验区:我馆新石刻艺术馆设有多媒体互动区,使游客在互动中了解碑林,体验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