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物馆 > 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
0 0

地区陕西省 西安市 灞桥区

开放时间旺季(3月1日-11月30日): 8:00-17:30; 淡季(12月1日-2月底):8:00-17:00

电话029-62815385

地址 西安市灞桥区半坡路155号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1953年春被发现,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0平方米。该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50余年来,共计接待中外游客3000余万人次。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前来参观,给予了高度评价。1961年半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宣部确定为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8年被西安市政府评定为 “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2006年被旅游网在网上调查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8年被中共西安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东郊浐河东岸,占地面积107.4亩。馆藏各类文物180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4000多件,化石标本300余件,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和动物骨骼标本若干。人面鱼纹盆是半坡遗址出土文物中最为宝贵的文物,属国家一级文物。2008年,中国人百年期盼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创意灵感就来源于它。


为了有效保护半坡遗址,2002年拆除了砖木结构的保护大厅,2006年建成了钢结构、大跨度的新保护大厅。在施工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处以石柱为中心的祭祀遗迹群,这是对半坡遗址文化内涵的极大丰富,为研究和展示半坡遗址提供了新的资料。半坡遗址以历史遗存遗迹和大量实物向人们揭示了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半坡先民的生存环境、建筑形式、祭祀场所、生产技术、埋葬习俗等。


陶窑遗址中展示的一座横穴窑,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保存较完整的陶窑遗址之一。


新近调整的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运用了电子虚拟和幻影成像等现代化声光电的科技手段,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半坡远古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新增设的半景画展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河流和田野之上运用声光电技术逼真地模拟了电闪雷鸣、日月星辰,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半坡人战天斗地的生活、劳作场面。

暂无内容

西安半坡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其主体陈列是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 以及遗址中出土的各类文物。


该聚落的最早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年。


西安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半坡村,遗址发现于1953年, 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对遗址进行了发掘。
为就地保护和展示这处聚落遗址,1956年开始筹建遗址博物馆。馆名曾为"陕西省博物馆半坡村分馆"、 "西安半坡村博物馆"。


1957年改名为西安半坡博物馆,沿用至今。


1958年4月1日,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成为建国后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茹士安任馆长。


1961年1月,国务院公布西安半坡遗址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宣部列入全国100 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8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1983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创办了国内唯一的史前文化研究杂志《史前研究》(已停刊)。


1998年,由西安半坡博物馆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国博物馆学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现为主任委员单位。


2009年,中国博物馆学会西安培训中心在西安半坡博物馆设立。


1958——2009年,西安半坡博物馆的主管单位先后为陕西省文化局、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化文物局)。
自2009年起,主管单位为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半坡博物馆现任馆长、法人代表张礼智。

文物展厅

半坡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


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两个陈列室陈列的是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可分为石器类、骨器类和陶器类。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包括石斧、石铲、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头、磨盘、纺纶、骨锥、骨刀、骨针、鱼钩、鱼叉、陶钵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还有陶哨、人头、鸟头、兽头等艺术品和一些装饰品,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二十二种刻划符号也展示在陈列室中。


从半坡遗址中看到的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化为彩陶文化。其绘画作品有的丰富生动,有的神秘难测,有的则图案化,多绘在盆、钵、罐、细颈壶上,绘画作品多绘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绘在外壁或口缘外侧,大口器多绘于器内壁。多见黑彩,还有少量红彩。


绘画图案古朴、简练,可分三大类:一类为象生性图案,如张口作吞食状的鱼、悠闲的鹿、搜索食物的蛙等动物纹,还有植物纹。这些象生图案同史前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态生动的动植物纹样是农耕和渔猎生活的反映。第二类为几何图案,有三角形,方格纹、编织纹等,这类图案多在钵、罐、盆、壶类器皿外璧上部,许多钵类器口缘外侧绘黑色宽带纹,部分大口浅腹器皿的彩陶图案多绘在内壁上,小口器的图案则绘在口唇和肩腹部,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见的地方,多数图案清晰,笔画疏朗,这些几何图案中,三角纹是由鱼纹图案变化而来,波折纹则是山或水的写意。


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的,因此半坡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大厅

为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筑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了不起的举措。从遗址中还有一条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的大鸿沟;这是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遗址中还能见到公共的墓地,有的墓地上放着瓮罐,瓮罐上边盖着陶盆,陶盆中间钻有一小孔,人死后尸骨放在瓮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让死者的灵魂进出方便。遗址中还有储藏物品的地窖和公共仓库等。这些使用过的窖穴、陶窑、墓葬等先民遗迹,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半坡人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


半坡博物馆收藏文物3万多件,一级品200多件。藏品中约有石器3000件,陶器1.4万件,其他质地器物3700多件,人骨标本200多具,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标本约200多件。半坡遗址陶器上的鱼纹图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鱼的人面纹饰最具特色。


半坡博物馆的遗址大厅内保存着原始村落的一部分,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房屋、窖穴、圈栏及大围沟等遗迹,展示了原始村落的面貌,反映半坡人的生产水平,以及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制度。半坡基本陈列展出遗址出土的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表现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以及艺术创造。原始社会史陈列,通过中国各阶段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标本和数百件文物,介绍原始社会从人类出现到氏族社会的产生、发展、繁荣和解体的全过程。




人面鱼纹盆


这种绘制在陶盆上的“人面鱼纹”。自1955年出土以来,半个多世纪中,研究这种人面鱼纹的看法,已有20余种,但没有哪种成为不移之论。人面鱼纹盆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在陶盆内壁,绘有对称的两个人面和两条鱼纹,该器物1955年被发现,出土地点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内,这也是半坡遗址首次发现完整的人面鱼纹这种彩陶图案 。


是半坡文化的典型器物。遗憾的是《西安半坡》发掘报告缺少对该件器物的完整介绍,从散见的文字和器物图片观察,该器应是:泥质红陶、黑彩、腹微深、底略平。沿面黑彩以箭头和短直线分为四个单元,盆内壁及近底处绘制人面纹和鱼纹各二,两两相对,两条鱼纹是以线条勾出的简笔画。两个人面纹面部作圆形,头顶三角状发髻,发髻外围以类似鱼鳍的带刺三角形装饰;额头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圆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 “T”字形;嘴巴是以留空的手法用对顶三角表现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双耳处有相对的两条小鱼,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图案。


据统计,有关论文不下数十篇。主要有图腾说、神话说、祖先形象说、原始信仰说、面具说、摸鱼图像说、权力象征说、外星人形象说等  。




鱼纹彩陶盆


陕西西安半坡出土,高17厘米。


鱼纹彩陶盆的盆口沿微卷,通体施以红色,盆的外壁描绘互相追逐的游鱼三尾。鱼的线条流畅,比例准确,形态为圆睁的眼睛和大张的嘴巴 。




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是半坡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器物,在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中有较多的发现。《西安半坡》发掘报告如是介绍:汲水器,细泥陶或细砂硬陶,红色,制作精美,部分器表饰彩;小口、短颈、鼓腹、尖底、腹两侧有耳,肩部及中腹以上装饰左向倾斜的细绳纹,器型变化较多,口部剖面呈方形、圆形、葫芦状等。遗址出土的形大而质好,平均高50厘米左右;墓葬出土的较小而质粗,平均高30~40厘米。


小口尖底瓶面世以来,就引起人们对其功能和用途的种种推测。最初,是把其当做汲水器认识的:小口可防盛水外溢,质地细密可防盛水外渗;用绳拴在环耳上放进水里汲水时,尖底先接触水面,继续放入水中后,由于受浮力作用不均衡,陶瓶便沿水平轴翻转,使水灌入瓶内,而当瓶水渐满后,由于重量加大,使瓶又在水中重新恢复垂直状态,提出水面后瓶内水不会洒出。尖底瓶是汲水器的认识后来被实验考古所颠覆,上世纪80年代末,半坡博物馆与北京大学的相关人员合作实验,结果表明:尖底瓶放到水上后,因其上部粗重,确实能开始自动灌水,但当灌到一半时,重心下移,口部又自动翘出水面,因而无法自动把水灌满。而且双系系绳提抬满瓶水时,同样会因为重心在上部而倾倒。因此,尖底瓶的功能与用途又有了酒器、祭器、葬具诸种说法。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半坡遗址1953年春被发现,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半坡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半坡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2020年2月,景区自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所有医护工作者实行免费参观游览政策,全国医护工作者持有效证件(医师证或护士证)本人可享受免费参观重点旅游景区和博物馆。

门票 

旺季55元,淡季45元。


购票须知

1、6周岁及以下或身高1.2米以下儿童、现役军人及军队离退休干部、残疾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2、大、中、小学学生集体参观免票(持学校介绍信提前1天以上预约);


3、6—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有效证件半票;


4、港澳台等地区青少年凭《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学生证等有效身份证,享受与内地青少年同等的优惠政策。


开放时间

旺季(3月1日-11月30日): 8:00-17:30;

淡季(12月1日-2月底):8:00-17:00


交通信息

1.公交路线 105、406、913路可直达;11、42、323、241、401、511、715路或大唐芙蓉园至秦兵马俑博物馆的307路旅游专线到半坡站下车向南150米即到。


2.地铁:地铁一号线半坡站下车,往西走300米到半坡路左拐200米即到。


3.自驾车路线: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


一条是沿环城南路向东经咸宁路到半引路左转向北即可到达;


一条是出朝阳门向东经长乐路到半坡十字右转向南即可到达。路线熟悉的游客也可以从东三环半坡立交下来到馆参观。


由临潼方向到馆的游客出高速收费站后即可见到指示的路牌。

馆内收藏
展览